长4300米的山间隧道,怎么掘进?


昨天,绍兴市交通运输局联合绍兴晚报,邀请20多位市民代表,走进杭绍台高速公路工程第3标段施工现场,共同见证绍兴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先进的机器、很少的扬尘让市民代表赞叹不已:“本以为施工工地满是泥泞,没想到居然这么干净!”
  特长隧道怎么掘进
  杭绍台高速公路是全省桥隧比例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全线桥隧比达到80.3%。杭绍台高速公路也拥有全省最密集的特长隧道群,全线共有7个特长隧道,并将建设全省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长8800米的大盘山隧道。
  4300米长的平水隧道是其中的一条特长隧道,这么长的隧道在连绵群山中如何快速掘进?在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向市民代表进行了讲解。原来,施工单位已采取多项技术革新,实现了机器换人。现场有一台多臂凿岩机引起了市民代表的注意。讲解员说,以前开凿隧道,施工人员必须坐在凿岩机上,既不安全,钻孔效果也不佳。这台机器是遥控操作,精准程度大幅提升,以前18个人才能完成的作业量,现在3个人就够了。
  还有一台湿喷机械手也很厉害,可以让隧道内的粉尘量降低80%。现场参观的市民代表纷纷表示,这样的智能化施工还是第一次见到,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工业的力量。
  小型构件统一标准
  在杭绍台高速公路第3标段施工现场,还有一间“钢筋超市”十分特别。一根根造型各异的钢筋像被放在超市货架上,按照不同的式样分门别类。不同型号的钢筋上,都有钢筋出厂合格证,上面标注了钢筋的编号、直径等信息,质检员、监理员的名字也都印在上面,旁边还有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追根溯源。
  “这里摆放的都是工程中需要的预制构件。除了钢筋,其他诸如电缆沟盖板、六角块等都在这里预制生产。”工作人员介绍,以前这些施工材料都是由各施工单位分散拼装的,没有统一标准。为保证小型构件质量可控,施工方特意出资46万元建立这个小型构件预制中心,小型结构物均按照“工厂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统一集中预制拼装。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天可生产近2000个小型构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生产效率提高了近四成。
  据了解,作为全省品质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杭绍台高速公路第3标段项目自动工以来,就通过机器换人、“智慧工地”建设、标准化班组建设等,全面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锐意创新令人振奋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要建设交通强国。只有把道路、桥梁的品质提上去,让这样的工程变成百年工程,才能真正实现交通强国。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绍兴交通确实在这样做。”市民代表苗幼说。
  在参观了多个施工现场后,市民代表们纷纷为绍兴交通的品质点赞。今年89岁的钱剑毅是此次活动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市民代表,作为一名老交通人,他感慨良多。
  “杭绍台高速公路的施工难度,在我们那个年代是难以想象的。今天看到了这么多智能化设备,这么先进的生产流水线,绍兴交通发展实在是太令人振奋了!”钱老告诉记者,他曾是交通运输部公路总局的职工,参与过中国与尼泊尔之间的中尼公路、青藏公路、秦岭公路等公路的施工建设。虽然这些公路的施工难度也很大,但在自己的家乡,看到绍兴交通的锐意创新,他也感到骄傲。

黑科技修路
修桥铺路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