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话说韶关:韶关古灰级的一段“高速公路”
韶关哪来的古灰级高速公路?可笑!
别急,韶关还真有那么一段,它就是开通2100多年,给皇帝送荔枝的被人们称为古代“高速公路”的乳源西京古道。
西京古道被誉为古代的“高速公路”,位于韶关乳源大桥镇,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汉武帝时期岭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经之道,是乳源中国著名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
“西京古道”是因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而得名。古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沿途村庄密集,古桥梁、古凉亭、古村宅、民居至今仍历历在目。“西京古道”乳源段保留较完整的路段有梯云岭段约2.5公里,猴子岭段约2.5公里。“西京古道”既是科考、教学的重要场所,又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
主要景观有古凉桥,其中通济桥历时240多年,依然巍然挺立,古凉亭众多,有“小梅关”亭、梯云亭、象兑亭、官止亭、心韩亭、乐善亭、仰止亭、寿德亭、纳凉避雨亭等等,还有观澜书院,古民居等景点。
图为西京古道的凉亭
西京古道开凿以后,曾经历代多次重修。包括唐代时期、1533年刘浚、1605年知县吴邦俊、1662年知县裘秉钫、1781年的当地乡民,都对古道进行过重修,形成如今的宽三四米的石块路面。
西京古道路途险峻,“层山叠嶂,若登梯然”。西京古道因乳源县境内地势高低悬殊,气温差极大,相隔数十里之内气候截然不同。尤其是冬天的气温差,猴子岭以上的白牛坪与梯云岭以下的龙南俨然两重天地。清康熙年间知县裘秉钫在新修县志序中写道:“深源白牛坪,岭表奇峰插天如入云际,余两过其处,适遇大雪,冰凌深数尺许,行至梯下,无雨花片雪,若别一洞天。
古桥梁保存完好的是乳城镇的大富桥和大桥镇的通济桥。大富桥位于乳城镇西南的腊岭脚下,桥为东西走向,长21米,宽2米,高3.5米。单跨“坦拱”,拱跨10米,拱矢5米。青石条石构筑,桥面以石板镶铺,两端筑台阶自地面顺至桥上。大富桥是上西京古道之门槛。桥北20多米是323线国道公路,在新的坪乳公路未开之前是乳源至坪石的必经之路。
通济桥至今历时240多年,依然巍然挺立,不但为西京古道的正常通行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成为坪乳公路干线的主要桥梁之一。因此它是大桥镇历史文明的象征。
在西京古道途中有专供行人歇息的“凉亭”,保存完好的有梯云岭亭,大桥的象兑亭,乌鹑岭的官止亭,新谷显灵坳的续成亭,猴子岭的心韩亭,烂泥坳的乐善亭,白牛坪的仰止亭,三元圩的寿德亭,还有核桃山老虎冲的纳凉避雨亭,共9座。
有亭碑记载:西京古道是古代乳源的交通要道,无论昼夜寒暑,来往客商不绝于路,且路途之中又无歇息之所,来往者常叹“过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露之凄凉,受冬霜之觱烈”之苦。明清之际,各地乡民纷纷在古道沿途修建凉亭,几乎达到了五里一亭,行人“自此风雨骤来有所避,患炎热汗下亦可纳凉”。
岁月流逝,一座座古亭成了历史的陈迹遗留在西京古道上,已不为人所睹目。然而,在它古老的躯体上,却遗留着古代建筑、交通、经济贸易等丰富的历史文化痕迹。
西京古道沿途的古民居,历史最长的可以上溯到明朝中叶,如大桥镇的大桥老屋村,距今560多年。大桥镇的石角塘村,距今550多年,是研究西京古道和客家文化珍贵的实物资料。
来源:岭南春雨
好帖!长见识了!
哇,这么有历史啊,没去过
顶一个,这些含有历史痕迹的东西,希望保留
历史痕迹的东西,希望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