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起风云,梅花暗凋零


作者:高飞
潮剧有四百多年历史,是南戏一分支,初始是“俚巷歌谣”式的小调小唱,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创造,从“童伶戏”发展成为行当齐全、唱腔丰富、唱做并重的“中国十大戏曲”之一,登上大雅之堂。生、旦行皆取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第四届潮剧节(汕头)”期间,潮剧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在,潮剧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适量融入较有生命力的中国大剧种的精粹,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给潮汕民众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精神食粮。正在发展和传承中的潮剧不仅留住了老戏迷,吸引了新粉丝,培养出会唱曲、会看戏、会评戏的高素质潮剧观众,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开始喜欢上了潮剧。
2007年,第参评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期间,广东潮剧院副院长、一团团长张怡凰凭借《东吴郡主》,终于不负众望,如愿“摘梅”,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填补了潮剧女演员在梅花奖上的空白,为潮剧争取到属于整个剧种的最高荣誉,极大地鼓舞了潮剧界。
然而,正当广大演职人员在喜获丰收、充满创作激情的时候,潮剧界却传来了十分不和谐的声音。
2015年8月10日,是 作为面向全世界宣传潮人文化最有影响力的网站——环球潮人票友会微信公众平台,匿名刊发了《闲谈潮剧当红的旦角们,听听戏迷的声音》一文;12日,又以同样方式刊发了《闲谈潮剧当红的男女小生,来自戏迷的声音》一文。
《闲谈潮剧当红的旦角们》对当红旦角张怡凰是这样评论:“尚长荣和裴艳玲拿了梅花的时候,我们觉得梅花真是神圣;张怡凰拿到梅花的时候,我们明白了,梅花也就这样。以后听到梅花,也不会再肃然起敬。” 又说,“张怡凰2002年以《失子惊疯》一折正式开启了潮剧的‘马景涛时代’,从此潮剧的狗血程度日见走高走俏”。
评价一团国家一级演员吴奕敏的措辞是:“总体来说做工欠细腻,情绪不到位,对不同人物不同个性的把握大欠火候,有敷衍之嫌。”
评价一团另外一个优秀演员汤丽娟更简直是人身攻击与讽刺挖苦双箭齐发,“把闺门口白说得像老生一样低沉迂回......看她以一副村姑的面貌来演赵赛英,委实别扭,更别说来演双娇公主了,那是天雷!”
潮剧演员在舞台上是强者,生活中大都并不强势,这弱势者若遭侵害,更加需要法律作保护。潮剧演员的演艺生涯坎坷,跌跌撞撞中,更需要观众的搀扶。《闲谈》的言论,分明是代表自己的一家偏激之见,为何要说是“来自戏迷的声音”,是不是代表了戏迷,就强化了攻击力?海外华人了解潮汕文化动态,更多的是点阅潮剧网站、公众平台,看了《闲谈》姐妹篇,很可能会相信潮剧当红旦行、男女小生行都集体没落了。由此,对潮剧怀有深厚感情的老华侨就会被误导,就会产生伤感、绝望和悲沧!
潮剧,实在伤不起啊!
更想不到的是,2015年10月13日,距离《新》文发表四个月,张怡凰副院长不再兼任一团团长了。张怡凰作为潮剧著名旦行演员,她以其细腻、圆润、委婉动人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技艺,展现了潮剧这一古老剧种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她先后随团赴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其个人的表演艺术得到海外潮剧观众的高度评价,为推广潮剧艺术和弘扬潮汕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按照惯例,剧院副院长一般是不随团演出,一个艺术人才如果长期脱离舞台,那她的艺术将会慢慢枯萎。
这几天,国内外很多戏迷发微博、微信、QQ、电话对这“不奇怪”之事表示意外,特别是新加坡戏迷,他们因为刚刚在“新加坡加冷剧院”欣赏了张怡凰主演的《东吴郡主》、《破镜重圆》等戏,亲身感受到张怡凰的艺术魅力,送出花篮表达肺腑言:“张怡凰,您是我们的精神伴侣”、“张怡凰,潮剧因您而不同,您不要放弃我们”、“张怡凰,音色超人,我们永远爱着您”......温馨寄语,暖人三春。“潮州电台戏曲广播”也传达、念出戏迷、票友的信息:张院长正值艺术青春,千万不能从此告别舞台。真的好想看张院长演戏,不知今后还有没有机会?......
公开发表两篇《闲谈》,造成的不只是对“潮剧当红旦行们”、“潮剧当红男女小生们”的群体性伤害,更是对潮剧剧种的难以估量的伤害!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习近平还指出,“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
潮剧作为“中国十大戏曲”之一,深得潮汕地区群众和广大华侨的喜爱。我们真诚的希望,作为文艺的一种表现,我们希望潮剧战线的工作者能够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潮剧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潮剧,真的伤不起!
国家一级演员张怡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