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都酷爱旅游,曾经一度想做一名导游,想着那样就可以走遍名山大川,饱览人间胜景,后来才知道做导游也是担着一肩责任并不能任情游玩,更何况自己毫无方位感根本无法胜任便只好作罢。无奈心头总蓄积着一种想与自然亲近的冲动,最割舍不下的要数江南了。
最初的江南印象是在一部实景戏曲中获得的,隐约记得当时的场景是一位官宦人家的小姐在自家的花园里游玩,当看到亭台楼榭假山怪石倒影在一泓湖水中,当时真不敢相信人间真有那样的美景,直至长大后才知道那如同蓬莱仙境的地方唤作“江南”,于是便萌生出一定要定居江南的念头,然而时至今日非但定居江南的愿望未能实现,就连江南的面都没有照上。其实很多事情亲历亲为反倒不好,还不如留些自由想象的空间。
梦中的江南如诗如画,烟雨濛濛,总是和风雅浪漫联系在一起的,不需要太多华丽的东西,只是柔和淡雅的,如同一个不施粉黛的小家碧玉。青砖灰瓦的建筑倒影在水中,青石板的街道长着绿绿的苍苔,垂岸的杨柳,夕阳的余晖,袅袅的炊烟,小贩深巷里的叫卖,单是这些就足以让人意乱情迷,更不消说那水光潋滟的西子湖,承载着美丽凄婉爱情的雷峰塔,残雪如画的断桥,烟波画船的秦淮河…… 对江南似乎太过偏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如若不是出自江南,心中便带着些失落与遗憾。
钟灵毓秀的地方滋生的艺术也必然是缠绵委婉令人欲罢不能的,一如越剧,她的美高雅而又不失灵动,不带任何张扬与媚俗气息,那种曼妙足可以让人屏息凝神遗忘整个世界。
常常幻想这样的情景:一个人在细雨濛濛的三月撑着伞走在西子湖畔,吟诵着白公的那首《忆江南》,去寻找那失落的唐风宋韵,或者泛舟秦淮河上,感受六朝曾经的繁华与日后的衰败,追寻《桃花扇》中侯朝宗和香君桃花片片的生死爱恋。
江南,这个美得令人销魂的地方,文人墨客都对她情有独钟,许多爱情故事也似乎十分青睐于江南,许仙与白娘子的相遇发生在这里,天降大雨,才子佳人同船共度,之后又以一把伞为媒喜结良缘。雨、船、伞,这些东西就是明显的江南意象,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把这个故事的地点放在塞北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黄埃散漫、北风萧索,白娘子灰头土脸,发髻散乱如何能给许仙惊为天人的震撼,后面借伞送伞的故事也就无从谈起了,甚至到后来白娘子被镇压的宝塔似乎也只有雷峰塔更合适些,佳人的容颜化为雷峰夕照也聊可慰藉一下愁苦的许仙,北方纵有名声卓著的大雁塔但用来关押白娘子似乎有些不妥。
关于江南,头脑中这些散乱的片段多是从一些影视剧中和唐诗宋词中得到的,韦庄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应该是江南最好的写照了,可见江南对其他外乡人有多大的吸引力,虽说是游人只合江南老,但不是任何人都能与江南的景致匹配的,须是一个温柔似水眉目含情的佳人与一个风流儒雅玉树临风的才子,含情脉脉四目相对,只有这如诗如画的场景才能与写意的江南融合,显得和谐自然。倘若烟雨江南中闯进一个浓妆艳抹恶俗不堪的市井妇人便难免亵渎了这烟丝醉软的仙境。
时至今日江南如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总在梦中低徊,之所以想去而终未去除了客观因素外,还因为对江南心存怜惜和敬畏,生恐自己形容委琐唐突了那娇娇柔柔的美人,又或是她早已被现代工业文明改造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应有的韵致,那样岂不是辜负了多年魂牵梦萦的痴缠。
END
江南好/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人文繁峙:rwfs66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