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纷纷入局,征信大战一触即发(上)

p2p使得陌生人之间通过平台可以直接形成借贷关系。而征信则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基本的信用分数,对于p2p平台投资人而言,征信让陌生借款人有了信用判断依据,这是网贷行业存续之根本。据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p2p行业整体成交量已达7660亿元,发展飞速。可以说目前还尚处于空白阶段的p2p征信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政策红利促进p2p征信发展
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国内的p2p公司还没有达到完全的网上数据征信,一方面是数据库不完善,各个平台之间数据库相对封闭,另一方面就是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在美国,p2p行业严重依赖线上平台,包含申请、信用审核、贷款发放等均实现了线上完成,这一切都是基于p2p行业的监管机构有着严格的评判标准和美国相对完备严谨的个人信用体系。而国内,对于不少国内p2p平台来说,信用审核是一个巨大难题,央妈的征信数据不对p2p平台开放,而且这些数据也相对基础,不能完整呈现出一个人的信用状况,对于p2p企业来说可用性不大。
于是,2015年1月个人征信市场 “开闸”。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发布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为p2p网贷正名。同时意见鼓励具备有条件的从业机构依法申请征信业务许可。7月底,首批被央行点名的8家个人征信机构顺利通过了验收阶段,只待牌照发放。一波波政策红利,加快了p2p征信的发展,也促进了征信机构与p2p展开合作。
商业征信,阿里腾讯暂时领先
阿里巴巴、腾讯两家互联网企业下属的征信机构入选,被公认为是个人征信市场开闸的最大亮点。其实,两家在互联网金融上布局已久。
阿里一路走来,金融脉胳清晰可见,从小微金服再到蚂蚁金服,阿里得到了大量的信用数据。截止2014年10月,完成实名认证的支付宝用户达到3亿,支付宝钱包活跃用户为1.9亿。庞大的用户,精准的信用数据,这就是阿里巴巴一笔巨大的数字财富。
而腾讯拥有的微信、qq等强大的社交产品,业务人群同样十分惊人。pc时代的财富通是支付宝的手下败将,而微信支付则在快速的冲击着支付宝钱包的垄断地位。腾讯每天产生的3000万条支付数据也并不比阿里差多少。
在目前形势中,阿里和腾讯暂时处于领先地位。从阿里方面来看,芝麻信用对个人用户的覆盖已经很广,大多数支付宝用户都有自己的信用积分,蚂蚁花呗、蚂蚁借呗也为个人消费信贷提供了渠道。此外,近日芝麻信用还宣布已经通过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正式推出包含企业信用报告、风险云图、信用评分和指数、关注名单、风险监控预警五大产品的小微企业信用洞察“灵芝”系统,希望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的老大难问题。
腾讯征信被认为是芝麻信用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基于用户在互联网上的社交行为产生的海量数据,运用借鉴国际经验的评估模型,通过大数据采集和信息挖掘,为数以亿计的用户构建画像,帮助商业机构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此外,腾讯人脸核身技术目前已独家应用于qq支付、微信支付、理财通、微众银行、微证券等产品场景。
腾讯要用个人征信连接微信、qq等高频产品,催动次生价值,给微商加一把安全锁;阿里要打通线下实体,用闭环大数据抗衡传统金融机构,这必将引发新一轮征信大战。至于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