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这几个大一女生走红了,企业高薪聘请加盟
一个玩苏州刺绣,一个玩壮族刺绣,绍兴文理学院两个大一女生遇到一起,碰撞出创业的火花。她们将两种手艺活融合创新,自主设计教学课程,让复杂的刺绣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走近平常人,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的新路。
她们带领伙伴一手创立的“亿绣阁”在首届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消息传开,柯桥纺织企业连日来争相致电,力邀她们加盟一起开发面料。
与顶尖高校同台比拼
会“说话”的毛巾、彰显“中国风”的服装品牌……5月12日至13日,一个个新奇而不失实用、前卫与传统并蓄的创新创业项目齐聚东华大学,角逐首届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来自纺织大市绍兴的创新创业项目——“亿绣阁”,以其独持的融合创意模式,折服现场评委,获得一等奖。
“将苏州刺绣和壮族刺绣两种‘非遗’巧妙融合,创造出一个简易入门课程,搭建一个创业链平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近‘非遗’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打开了新的大门。”一位国内顶尖服装设计专家这样赞赏“亿绣阁”。
此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上海管理教育学会共同主办,吸引了包括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在内20所高校的126个项目参赛,代表了纺织类高校创新创业比赛的最高水平。
“能在强手如林的比赛里获得一等奖,非常不容易。”文理学院服装学院学生科副科长徐小萍是这个项目的指导老师之一,她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些孩子还是大一学生,但创业潜力非常大。
把刺绣带出大山
这个团队共7人,他们是来自文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的王鸿琴、李云香、柳粉米、李彩云、胡云中泽、何陈鸟和文理学院经管学院的唐薇。其中,王鸿琴和李云香是“亿绣阁”的创始人。
老家江西的王鸿琴,擅长苏州刺绣;出生云南的李云香,精通壮族刺绣。去年9月,两人分别考进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因为爱好相似,两人牵手创业,去年10月,成立“亿绣阁”,在学院的支持下,免费入驻创业园。
王鸿琴是“亿绣阁”总经理,早在读中职时,她就跟老师学了一手苏州刺绣,并在创业场上小试牛刀。“以定制的方式,在朋友圈卖刺绣汽车用品。”王鸿琴说,虽然才卖了几千元钱,但这个经历为她后来运营“亿绣阁”积累了创业经验。所以,当遇上李云香时,两人就如何让刺绣更轻松地走进生活,打开市场,有了共同话题。
“从小耳濡目染,打我记事起就会壮族刺绣。”说起创业,李云香若有所思,她说,她家住在山沟沟里,小时候,最有趣的事是跟外婆一起学刺绣。老家的习俗是,姑娘出嫁,婚服自己绣,非常美。但直到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后,她才发现,壮族刺绣许多人并不知道。“我想通过创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我们壮族刺绣。”在大赛演讲台上,李云香关于“非遗”传承的想法触动了评委和观众。
融合创意打开市场
在文理学院创业园二楼,10多平方米的“亿绣阁”工作室,一件件素色T恤让人眼睛一亮,手工刺绣的一片银杏叶、一尾彩色羽毛、一只动画小猫,为T恤平添了一份设计感。而正是这种别具一格的手艺,让T恤身价倍增,还成了朋友圈里的抢手货。
实际上,无论是苏州刺绣还是壮族刺绣,如果按照传统花型,不仅耗时而且不够时新。“太费人工,价格高,吸引不了大众消费者。”王鸿琴拿起一件T恤,指着那片栩栩如生的银杏叶对记者说,“别看它简单,其实融合了苏绣的针法和壮族刺绣的线条,直观的效果是简洁且具设计感。”而这,正是两人在潜心研究两种“非遗”的艺术性后探索出来的“新花样”。
这种“新花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户。今年2月,“亿绣阁”扩大阵容,吸收设计、美工、会计专业的小伙伴加盟,产品由最初的文化衫向耳环、发带、丝巾等拓展。一边学习,一边创业,对几个小伙伴来说,人手实在太紧张,定制订单来不及做。怎么办?
在学院的支持下,“亿绣阁”社团正式开启从设计、培训、接单到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模式。“有兴趣的同学报名加入社团,教会刺绣后,以来单加工的模式运营。”线上线下同步启动培训课程,学员即客户,“亿绣阁”人气越来越旺。
“虽然目前销售额不大,但他们构建的创业链是产业化的雏形。”柯桥区一家规模面料企业老总获悉“亿绣阁”项目后,欣喜地表示,这群聪明的孩子将手艺活“玩”出了大市场,他恨不得直接把他们招进企业,一起开发刺绣面料呢。
获奖消息传开后,像这样抢着预订这些大一学生的纺织印染企业已经排成了队。
红酒零售批发 微信ChathC
绣花机也可生产
不错不错
不要被黑人干就好了,中国女人世界公交车
这样的团队好
机器与人的区别在于精致。你以这些纺织大佬是眼瞎啊,手工艺永远不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