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时会有一些仍在坚守“老行当”的手艺人闯入我们视野,仿佛将你引入时空隧道,勾起对旧时岁月的无比眷恋。小编今天要给大家盘点一些嘉兴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有些些莫名的伤感……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有同感?
捡瓦
以前在嘉兴农村住的都是瓦房,房子上面盖的瓦,要是常年不整理就会漏雨,所以过年以后春雨来临之前捡瓦师傅都很忙。
制杆称
制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自从有了电子称,这门手艺迅速就没有了市场。
补锅头
以前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惹得一帮人忙着找出破锅烂碗,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
打铁
农民都上楼了,火钳、镰刀、锄头、钉耙、斧头都不用了,有也都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了,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现在铁匠师傅在其他地方旅游景区内倒能偶尔见到!
修表
以前如果你有那么一只手表,那么你一定要把它戴在手腕最显眼的地方。因为这可是个稀罕货,不是什么人都买得到的。如今,基本上有了手机就不再需要手表了,除非它是劳力士。
磨剪刀
“磨剪刀,,磨菜刀……”这样铿锵抑扬的吆喝声,在嘉兴不知吆喝了多少年。那拖着长音的调调却印在每个嘉兴人的脑海里。在实际生活中,扛着长凳四处奔走的磨刀人始终是一个边缘化的形象,他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坚守着怎样的手艺?
修阳伞
过去每年春天,城里各大街小巷会活跃着一批修理雨伞的手艺人。他们走街串巷,不停地吆喝“修雨伞……”吆喝声响过之后,总能招来一些拿着坏了的雨伞前去修理的人。可是,现在修伞师傅早已难觅踪影,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修伞业已没有市场。
修藤椅
以前藤椅一般来说可是要生活条件好点的人家里才有哦~现在都破的扔掉换红木、皮质的了。如今这份手艺在嘉兴部分乡镇还能见到!
修鞋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只是,在这个人人追求新潮的时代,修鞋,是不是正在变成一个日渐陌生的动词?嘉兴中山路哪里有个摊点
弹棉花
以前的棉被子都是根据自己要求让棉花匠根据重量定制的。棉被都是棉花匠通过棉花榔头敲击弦把棉花弹松,铺平、经线才能做成的,保证不含化纤,不含黑心棉。
木工
老百姓都得靠木匠做家具,箱子、桌子、柜子、床、板凳什么的,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木匠们算手头比较宽裕的一群人。
修钢笔
没有一支钢笔,你便算不上一个学生。没有一支好的钢笔,你便如没有好武器的士兵。它不仅关系到你的学习,有时候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可中性笔的出现,让这种需要经常吸墨水的钢笔渐渐被人遗忘。
草编
曾经在农村很常见,用稻草编织而成,几乎没有成本,下雨天走泥地还特别防滑。到现在,还穿草鞋的人已经没有了,可一双精美的草鞋,倒成了不错的工艺品,挂在家里,也有点怀旧的意思。
剃头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嘉兴的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传统手艺越来越少了。十年后,这些手艺有些还会见到,有些可能再也难看到了吧……
老手艺不能失传了
老手艺失传了
楼主说得对
现在补鞋、木工还是常见的。而且收入应该还可以的。
剃头、补鞋、木工还在的。
在历史长河中消失的行业与新生的行业一样多,就像演戏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技艺消失了也并不可惜,但是对于那些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现在已经消失了再也无法找回,实在是太可惜了。实际现在所看到的所谓手工艺者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正匠人。真正以前的木匠、铁匠、铜匠等等已经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n给外月河评分:积分 +1理由: 赞一个!嘉论有你更精彩
何止是嘉兴
藤编那个哪里有?
360行,许多成了历史文化遗产,理解,时间进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