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车开进寺庙请法师开光,有钱人的世界真不懂
刷新闻刷到的,宁波的一个车主将新买的奥迪小车开进寺庙,请法师开光保平安。
我就不明白了,难道靠法师开光就能保平安。我觉得还是安全驾驶,遵守交规来的比较实在吧!这么劳师动众的把车子开进寺庙,也是没谁了?
不过这个和绍兴人请车头菩萨也类似,买个心安。很多人也知道请车头菩萨未必有用,该有事的还是有事。但请过了就心安理得了。
我记得上次有个邻居开车出了事情,人没事,车子撞得面目全非。然后他妈妈就说,还要请了车头菩萨,不然人就在医院了,是菩萨保佑才逃过一劫之类的话。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相信这个的?大家来说说看,你们对这个事情什么看法。
这不稀奇啊,绍兴人不也都请车头菩萨嘛
香炉峰的和尚更有钱
双方各取所需
和尚的行为,释迦牟尼看不懂。
这是请车头菩萨的升级版,
车主认为,请车头菩萨太庸俗了,太小家子气了,脑洞一开,
来个升级版,直接开到他喜欢的寺庙里请高僧开光。
其实这主意不错
下次我也试试
人是需要精神动力,也需要精神慰藉和寄托的,
我认同这种做法
佛主曰:众生真可笑,
佛主曰:傻叉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以前我们班里学习差的同学现在都很有钱,这是为什么?
没条件的人是搞不起这个的,连车头菩萨都请不起。
有钱人却知道没钱人在想什么。
买了双重保险
这样,车主以后就可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地开车了?
哈哈,全球独有
你应该专门去发个贴,大家讨论讨论
是不是他结婚也要把他老婆拿去开开光
人最大的修养,是知人不评人
(2017-03-05 19:42:07)
人最大的修养,是知人不评人
人最大的修养,是知人不评人
轻易论断他人,
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
很多时候都化成了伤害对方的利剑。
别人无车无房,你说因为他穷;
别人作息规律,生活简单,你说人家单调乏味,毫无情趣。
知人识人,已经很难。然而更难的是,在知人之后管住自己的嘴,不对他人的生活妄加评论,横加干涉。
很多事情,坏就坏在多嘴多舌。
《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父母不免要干涉晚辈的生活,这已经够让人头疼了。但更让人头疼的是陌生人的多嘴多舌。
阮玲玉之死已经够人哀痛莫名。随便评价他人带来的风气到今日都没止息。
舒淇和黎明的爱情就受过这样的折磨。本来两人拍拖拍得好好的,但舒淇拍过色情片,粉丝们纷纷指责她配不上纯如白纸的黎明,连黎爸爸都跳出来说:"这样的儿媳我们不能要。"
法庭的判决有根有据,即使惩罚也有具体的做法,惩罚完了也就完了。但好论人是非的人,总将人置于虚构的道德法庭之上,这种折磨无日无之,旷日持久,是最煎熬的折磨。
你没经历过他的生活,凭什么妄断他人。
得知了对方的一点信息,无论认不认识,总要以自己的背景出发以己度人,这对于我们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鲁迅在《论人言可畏》里挑明:
有的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那么漂亮,却比她正经";有的想:"我虽然不及阮玲玉的有本领,却比她出身高";
连自杀了之后,也还可以给人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的技艺,却比她有勇气,因为我没有自杀"。
化几个铜元就发见了自己的优胜,那当然是很上算的。
说到底,这是一种无聊的虚荣心在作祟:看着别人不如意,自己就当是过得很如意了。
但我们都不可能深入到别人的心里,窥探他到底为什么活成这样。而我们得出的评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当事人,其实都无多大益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青年作家蒋方舟描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某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引发了争议,有记者打电话问她对此的看法。蒋方舟说没读过对方的诗歌,于是记者马上给她念了一首,接着再问她的意见。蒋方舟无奈地说:
"仅凭一首诗,我不知道该怎么看。"
时代喧嚣,充满浮华,我们连保持沉默都显得艰难。
《论语》里有句话:"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在他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生活如此艰难,有些事情不需要拆穿。
不拆穿,免得对方尴尬,免得自己显得咄咄逼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能与人为善之人,最终必为他人所疏远。
在人世间,最贴心的一句话永远是:我懂你。对待他人,无论是所爱的人还是萍水相逢的人,我们需要的只是"同情的理解",只是沉默,只是等待时间为我们展露真相。
鲁迅先生之所以经常解剖社会、臧否人物,他解剖的其实是自己,"没有一句骂人的话不能应用在他自己身上"。如果没有这般犀利的勇气解剖自己,我们随便说出的评论只能伤人而不利己,最后剩下恶毒之名。
因此,知人但不随便评论人,既保护了他人,其实最后也保护了自己。
文章来源:http://www.cz88.net/lizhi/ganwu/3909121.html
这个叫加持吧,开光是给佛像的
开车不专心,照样死路一条
信佛的人多数有善心,不会象楼上几位说得那么恶。
开过光后可以大胆飆车了
因为父母有钱,他们有资本读书可以不好,现在照样活的比我们潇洒,同班同学好几个是这样的,没办法,命啊,投胎是门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