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理论虽易,落地不易:在中小企业的落地的5个痛点

中小企业到达项目目标中的5大痛点在企业运营中,大到公司方向,战略选择,小到产品定义,供应商评审,都可以视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都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思维与方法去执行。项目管理体系是由经过各行业长时间验证,公认为良好做法提炼而成,是项目管理从业人员的“圣经”。
那是不是只要按此体系的方法去执行项目管理就无往而不利呢?事实上,“中国特色”无处不在,项目管理这个“舶来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总有些不接地气的理论方案,需要落地。中国是“世界工厂”,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其中,中小型民营企业众多。项目管理也面临在各式各样中小型民营制造企业实施的问题。很多这样的公司在应用项目管理时,既失去当的“快速灵活”,也没有发挥项目管理“严谨保障”的精髓,最后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项目管理在经历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项目管理理论在落地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的5大痛点,需要在实际应用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灵活化解,落实。
第一.无法约束的项目干系人
一个项目会有很多项目干系人。最基本,比如内部有采购,研发,销售,品质,生产等;外部有供应商,客户,终端用户。项目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满足所有干系人的需求,让所有人满意。事实上,这个目标显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屁股决定大脑,每个项目干系人有不同的专业(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不同的利益诉求……而这些需求很多都是矛盾的,要让所有人满意,完全是缘木求鱼。
原本在项目管理的方法中,有一种叫冲突管理。利用各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冲突,使他们相互妥协,折中,平衡,最后达成项目目标可实现的目的。
遗憾的是,在所有项目干系人中,有一个特殊的干系人,叫老板,或客户。老板是项目所有人,买方市场的客户拥有让项目经理无法“say no”的绝对能力。如此一来,项目需求的不确定性,项目范围的蔓延和变更,就完全不在项目管理人员的掌控之中。而这,通常是项目失败的第一步。
那么,针对这种最普遍的情况,项目经理怎么办?
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思考,再思考。站在老板和客户的角度,站在这个最重要项目干系人的鞋子里,多思考这个项目的实际需求,与可能的范围变更。项目立项的第一个动作,就在风险管理清单写上:项目需求蔓延和变更的风险。这个风险管理的对策是,结合历史经验,结合相关干系人经验,替项目所有者思考多一点,提供选择方案与服务,而将此风险降低。
第二.永远不够用的项目资源
在中小型民营制造企业,各企业主对项目管理都是有点叶公好龙的意思:用惯了传统的职能式组织架构,要是一下切换成项目式,会感觉到不习惯掌控而不放心。所以绝大部分企业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是矩阵式,而且是弱矩阵。
要实施项目管理,却不用项目式的组织架构,这首先就是先天不足。已经埋下了项目管理事倍功半,难做好的隐患。
其次,中国人有“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天生具有“把一份钱掰成两瓣花”的节约态度,再加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精神(不这样,估计也当不成老板吧,呵呵)。于是,在项目资源方面,那是能省就省,最好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同时兼几个项目工作或岗位职能。于是,项目资源,在这些企业,永远是不够用的。可这样真的好吗?我们似乎忘了一句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忘了一句新话:工资最高时成本最低(杰克·韦尔奇)。
那么,这种情况下项目经理要怎么做?
只能求助于人力资源部门了,洗脑式宣导和营造创业型公司基本企业文化:谈愿景,谈付出与收获的杠杆机会。能接受者(愿意努力做大蛋糕者)留下,不能接受者(专注于怎样分蛋糕者)离开。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队,从而真正有实现愿景的机会。
第三.没有赢家的pk――成本与品质
波特三大基本竞争策略的第一条就说:成本领先。可是所有的销售都说他是错的:我们的客户需要的产品不仅要“价廉”,而且要“物美”。这个竞争策略应该改成:成本领先,品质超群。
可是,“甘蔗没有两头甜”,“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通常,高品质对应着高成本,低成本对应着低品质。那么,项目经理要如何做?
这与第一条如出一辙,所有的工作来源于需求,那么,需求是什么?是高品质高成本,还是低成本低品质?客人或市场当然想要高品质低成本了,那成本评估,可行性分析和质量管理计划能通得过吗?
所以,成本与品质的平衡点选定后,不宜再做变动。如果变动,会引发更大的成本付出。除非变动有明确的,巨大的利益,否则必将会得不偿失。
结论:关于成本和品质,请按项目计划进行,不要追求完美的,具备绝对竞争力的产品,那不存在。
向品质或成本要利润,都不会有赢家。那利润从哪里来?在互联网时代,它应该来源于品牌溢价和增值服务。
第四.无处不在的风险
如前所述,我们可能不得不正视一个尴尬的现实:项目管理中,带给项目经理最大的风险的人,一般是最重要的项目干系人,比如项目所有者。想想看,连项目所有者都会给项目失败带来这么大的风险,又何况其他项目干系人?比如短视的,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供应商;比如“打工”心态浓烈的团队成员。
结论是,项目管理中风险无处不在,不能想当然地轻信任何人的工作,而要将之纳入风险管理册。即使项目管理的历史记录证明,某些项目干系人的工作质量有保证,可以信任。那也只是可以降低其风险等级而已。
那项目经理有能力,有精力掌握所有风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项目管理体系会告诉项目经理,要抓大放小,抓关键。比如进度管理中就是这么说的,关键路径。可什么是关键?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掌,一只马掌毁了一匹战马,一匹战马伤了一个将军,一个将军败了一场战役,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国家。你能说一颗铁钉不关键?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一个萝卜一个坑,又有哪个萝卜不关键?
项目管理理论也会教我们一些其它的风险管理手段,比如风险转移。实际中真的可行吗?比如一颗电阻的品质问题,导致主板烧毁机器损坏,客户索赔,流失。电阻供应商能赔多少钱?你还指望人家卖颗白菜,还要操卖白粉的心?
另外,也并非所有风险能预见和量化。比如项目前期使用dfema工具来分析和量化风险,也未必能发现和规避所有风险。因为工具只是工具,使用工具的是人。
那么,现实中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呼之欲出:任何方面的风险管理,在于选择,项目干系人的选择。套用制造业的一句老话: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任何工作,减小风险的最佳方案,就是选择一个能搞定这项工作的人去做它。而不是选择一个不知道能不能胜任的人,然后再去做风险管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比如供应链管理,都应是如此。
第五.项目经理的阿喀琉斯之踵――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严格意义上,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岗位,尽管他们从事的,都可以说是项目管理。
如第二点所说,很多公司把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岗位职责合二为一,往往结果是哪一块都没做好,最常见的就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失控。
弱矩阵架构下的项目经理,疲于项目协调,品质异常处理,进度跟进(实在不好意思用“进度管理”),对于市场需求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关键物料供应趋势……完全是两眼一抹黑,最多也是道听途说个一星半点,对于产品,对于行业未来,怎么可能谈得上清晰了解,深刻理解,透彻洞悉……
结论是,产品经理一定是要独立的,有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去思考的岗位。他好比一个人的大脑,只有脑子清楚了,看清楚了路,选对了方向,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方向错了,脚越走得快,错得越远。
千万不要混淆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这两个岗位,更不要说是兼任。
中小企业项目管理理论虽易,落地不易,且试且慎重。
喜欢本文请微信关注“懂点项目管理”,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