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徐徐,天高云淡,气候温煦,我们乘兴去游览吕梁山。
我们驱车向吕梁山佛峪沟出发。
佛峪口,一个吕梁山下的小山村,多少年来从未对它重视过。很多次听到关于流传它的一些民间故事后,才对它有了兴趣,今天我们特意去佛峪一探,以揭留在心中的神秘感!
汽车进入佛峪口的村门楼,穿过新村,再往前走一段路程,放眼山下那个村子,就是我们说的过去的佛峪口村,村后那个山谷就是佛峪。
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在十三四岁时给本村一财主放牛为生。因饥饿难忍,他竟和一伙放牛伙伴把一只牛杀了烤着吃,剩下的牛尾巴插在山中石头缝中,对主人谎说那只牛跑进山中石头夹缝出不来了。后被主人识破其中有诈,朱元璋生怕主人找他麻烦,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从老家安徽凤阳县逃了出来,一路流浪,讨饭度日,辗转到了吕梁山下的佛峪口村。该村村外有一寺院,当时香火旺盛,内有住持和若干僧人。朱元璋逃到这时,正值初冬天,寒风刺骨,他饥寒难忍,在院门前央求扫地的僧人让他进院留宿。那僧人见他一副穷酸相,十分看不起他,执意不让朱元璋入寺。朱元璋只好在村里讨来剩饭糊口,晚上胡乱蜷缩在寺院门洞下歇息。第二天一大早,那位扫地的僧人打开寺门,看见昨天那个讨饭的少年仍然在门洞下抱头缩脚,沉睡不醒,便用脚轻轻踢醒他,讥笑道:“相公昨晚睡得如何?”朱元璋揉揉眼睛,站起身来,对那位僧人从容吟诗一首:“天做被子地作毡,满天星斗伴我眠。一夜不敢长伸腿,唯恐蹬倒吕梁山。”
刚巧寺院住持出门,听见朱元璋在吟此诗,再仔细打量这位十五六岁的少年,虽处穷困,但出言不凡,日后必成大器,便把朱元璋唤进寺中,茶饭款待,仔细询问,之后就让朱元璋留在佛峪寺剃度为僧。
后来朱元璋便从这里出发,投入义军,结识各路豪杰,终于扫平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登基称帝后,为纪念自己在稷山佛峪寺出家这一段经历,便下令重修佛峪寺,并且从佛峪寺为始,每三十里建一寺,一直建到都城南京。如今佛峪口的那个寺院早已无迹可寻。朱元璋是否真的曾经出家于此,也无史可考,但这个民间故事在稷山广为传播,使人思绪悠悠,不胜感慨。
我们绕过村子,进入佛峪里,放眼观看,峪里山峰巍峨,悬崖险峻,奇石嶙峋,清泉淙淙,草木青翠,牛羊满坡,好一处绝佳美景。
我们来到米汤锅泉水处,一边往带来的几个桶子里灌水,一边与佛峪口的村民打听米汤锅泉水的来历和故事。老乡给我们讲,传说当年朱元璋在佛峪口村的佛峪寺为僧时,正遇上当地发生瘟疫,老百姓染上病情后,都卧床不起,不能动弹。朱元璋虽然也染上疾病,可他每天仍然要去离佛峪口不远的泉水处挑水,他常常是先饮一顿泉水,才往寺中挑水,他感觉喝下这泉水后,浑身舒服有力,病情减轻。于是,他连着喝了几天后,病也没了,身体越来越感觉强壮了。于是,朱元璋将他喝这泉水治好病的事情,告诉了大家。结果大家一试,还真灵验,病情很快被治服。朱元璋见出泉水的地方像一个铁锅,喝到口里像米汤一样好喝,所以随口叫这里“米汤锅”。他还讲过喝了米汤锅的水,不考秀才就考举。因为是天子金口,所以,这一带举人秀才特别多。
我们把灌好的泉水装在车上,往佛峪的纵深处驰去。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一处寺院的遗址和一线天交汇的地方。因为开山修路,这处遗址独自兀立在佛峪沟和公路的中央,巍然耸立,绝壁断岩,直插云端,不能靠近,仰观,只见最顶端的山头上还有遗存的寺院里的一个砖塔挺立,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塔身上长满了草木和青苔,但它依然是那么引人注目。
这里四周环山,环境优美。两峰对峙处叫“一线天”,它是通往后山的一条通道。“一线天”山势峥嵘,危岩欲坠,古木稀疏,新树鲜见,每有风起,呼哨凄厉,似虎啸狼嗥,令人不寒而栗。
我们越过一线天,穿过南北厦,一直向大山深处的江沟走去。一路只见群峰悬浮,壁立如屏,九曲蜿蜒,树枝轻荡,悠悠景观美不胜收。不一会,汽车行驶在半山腰的水泥公路上,右边是绝壁巍峰,左边是万丈深沟,高踞万仞之巅,如在万山间天游,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回味中,汽车戛然停在了山顶。西边的山头上,有一座奇特的小庙,这座小庙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内奉玄武祖师,故称祖师庙。
我们走过架在深沟上的水泥桥,来到祖师庙山门处。山门古朴典雅,流光溢彩,朱红大门上端“朝圣门”三个大字赫然入目。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曰;“天门直通仙路近,江山曲径翠云深。”品味这对联,我想起小时候奶奶总给我们讲,过去的老人们总要抬着食萝、抬着一头头杀好的整猪,去深山里一个祖师庙去朝圣,路途遥远,山路坎坷,庙宇神奇,朝圣一次就得好几天。奶奶讲的那个祖师庙,莫不就是这里?
走进庙院,拾阶而上,但见祖师庙是一处新的建筑,回廊下有四通石碑,一通是旧庙的碑文记载,历经风风雨雨,石碑上的文字已经无法辨认。另外三通新石碑记载了重建祖师庙的经过和捐款人名。庙里供奉着奉玄武祖师神像,两边山墙上绘有“皇帝出巡”, “五龙捧圣”巨幅彩画。祖师庙四周,山峰耸立,松柏苍翠,沟壑深幽。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望,无限美景,尽收眼底。
祖师庙北边就是江沟村,路旁还有一处龙王庙。过了江沟村,左手是是葫芦沟,右手是石玉坡,这两处地方,我记忆尤深,小时候在这里砍过荆条,吃过核桃,在葫芦沟里淋过大暴雨,在石玉坡上把腿砍伤,至今腿上还留有伤疤。
越过一个个陡坡,转过一个个弯道,我们来到了南营村口。南营村,算是吕梁山里一个比较大的村子了,四面环山,树木掩映。山畔的田畦里,玉米、高粱、豆荚长势旺盛,丰收在望。经过老乡的同意,我们在一棵核桃树上采摘了一些青皮核桃尝鲜,在树下吃着核桃,观赏着四周景色,山色苍翠,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欢声笑语,好不快乐开心。
半小时后,我们原路返回江沟村。我们把汽车停在路边,一行5人往村里走去。沿着石土小路,我们来到两座山村小院。小院干净整洁,清一色的土窑洞。院子里有夏果、红果、山桃等各样的果树,满树的果实挂在枝头。主人不在家,我们没有去采摘果子。小院里有菜园,菜园里种着西红柿、南瓜、茄子、丝瓜、芫荽、韭菜,大葱,豆角等等各种各样的蔬菜。红的耀眼,紫的光鲜,绿的碧翠。躺着的,立着的,挂着的,琳琅满目,格外诱人。
我们沿着小院外的山路向南走去,崖畔上山花烂漫,沟边上野果遍布。我们喜不自胜,顺着沟边果树的枝头,采摘了一些山果子,山桃子,尝一口,脆鲜甘甜,这是真正的绿色果实,这是真正的天然仙果。我们喜出望外,高兴不已,欢声笑语,回荡在江沟这个小山村,回荡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
几头大黄牛在溪边哞哞的叫着,清悠悠的溪水在山沟里哗啦啦地流着,徐徐山风轻拂着我们的脸,绿油油的庄稼,还有那满山坡的碧绿的丛林向我们挥着手。我们依依不舍地,恋情悠悠地离开了小山村,离开了秋意融融、秋色盎然的吕梁山,驱车踏上回返的路途……
作者简介
薛振堂,男1956年出生,山西省河津市人、教育工作者。中国文学艺术家俱乐部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记者协会《你我她》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诗作家学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中华诗词学术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终身名誉副院长、中国爱情诗刊金牌诗人、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诗协会会员、华夏微型诗协会会员、观音山文学社会员,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特约记者、特约编委。《走向新世纪》系列丛书全国十佳明星作者,一级撰稿人。河津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河津市楹联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作家时代》、《中国文学》、《国家湿地》、《大唐民间艺术》、《文学月刊》、《现代作家文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中国社会报》、《北方作家》、《星星.散文诗刊》、《散文诗》月刊、《微篇小说》、《你我他》文学、《映山红》文学季刊、《蒲公英》文学月刊、《西楚文艺》文学月刊、《文学艺术家》、《中国魂》、《新国风》、《五台山》、《中国微型诗》、《中国微型散文诗》、《中国小诗苑》、《诗词世界》、《关雎爱情诗》、《齐鲁诗歌》、《炎黄诗学》、《太阳诗报》、《长江诗歌》、《鹊华》诗刊、《华夏诗刊》、《中国小诗》、《河东文学》、《运城日报》、《黄河晨报》、《河东楹联》等全国各类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