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野禽养殖来致富

在飞鲤镇齐村村,有一位“牛人”专门养殖野禽,名闻十里八乡。近日,笔者来到齐村,顺道去看了个究竟。驱车行至齐村村,人未至,声先到,院子里传来阵阵“嘎嘎……”的叫声。走近了看,几千只赤麻鸭、翘鼻麻鸭、灰鸭、鸿雁,在护网下的水面上戏水追逐,热闹非凡。还有几只优雅的黑天鹅,弯下高贵的脖颈,畅游在水里,宛如一幅画。
主人叫黄华,40多岁,腰杆笔直,一脸黝黑。别看他年岁不大,养野禽可是有些年头了。说起养野禽的前因后果,黄华显得有些腼腆。他说,2003年那会儿流行一句话,叫“人要学真本领,就好比背在背上的田,走到哪了都能种。”当时他便流转土地,在家门口种田。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华在外地碰到养殖户养殖野禽,养殖户告诉他,野禽市场供不应求,前景非常广阔。心思活络的黄华,便悄悄动心了,于是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他前后前往广东,江西等地进行市场考察,调研。2005年,黄华在看准了野禽养殖市场后,便着手开始养殖。
创业是艰难的,十多年的野禽养殖过程中,黄华无数次的碰到意外——暴雪突降将护网压坏,野鸭、天鹅全部飞走;不知名的疫病传染,成群的野禽一夜之间全部死掉……然而他说,“大起大落谁都有,拍拍灰尘继续走。”就是这种豁达的精神,才让黄华一直坚持下去。他总结经验,加固了围滤网和检查网,防止逃失;虚心学习,了解各种野禽疫病防治;持之以恒,不断实践,他逐渐掌握了饲养野禽如何控温、控湿、配料、防疫等技术要点,并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
“搞养殖,技术是关键,没有过硬的养殖技术和经验是万万不行的。”黄华说,“边学习、边摸索,现在掌握了一些饲养经验,下次就知道该怎么喂养了。不仅要掌握每种禽类的生活习性、喂养方式,还需要经常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来预防病瘟。注意圈舍的温度、通风、光照、湿度等情况,等到冬天气温降低时,就必须用薄膜和草甸将圈舍四周密封好保温……”如今的黄华说起养殖经验已经是头头是道。现在的他,不仅善于养殖野禽,还购置了孵化机,自学了如何孵化野禽种苗,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黄华说,养殖野禽是个技术活,但市场潜力大。除了放养之外,均采用玉米、米糠、豆胚、绿粉等喂养,原生态养殖,颇受市场青睐。仅一只翘鼻麻鸭的价格就可达500-1000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正说着,订购电话就来了,“上海的一位客户,一次性买了几百只赤麻鸭,打电话问怎么喂食。”黄华微微有些骄傲的说,“下一步,我还准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