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意识的提升,生活服务行业的营收增长显著,其中社区商业备受关注,如何走到消费者身边“最后一公里”成为资本市场又一角逐焦点。
今年7月商务部发布的《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16/2017)》称,宏观经济增速不断放缓,我国实体零售仍将延续平缓发展态势。在场地租金攀升、企业利润下降的大环境下,门店越开越小俨然成为我国实体零售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便利店、精品超市、社区型购物中心等社区商业将成为零售企业寻求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近日举办的“2017中国社区商业论坛”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社区商业是网上零售和实体店博弈的最后一块阵地。”
社区商业并非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社区商业就兴起于美国,随后发展至其他国家。1998年,以新加坡“邻里中心”为范本的苏州邻里中心——新城大厦首次出现在中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区商店,苏州邻里中心是类似购物中心的形态。
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增利表示,早期零售商出于业务拓展需要,更倾向于选择聚客能力强、商圈范围广的购物中心,从而保证客流量。而随着生存竞争日益加剧,一味做大型购物中心面临经营等方面的考验,于是就近消费的社区商业成为企业争夺的“蛋糕”。
商务部2016年12月发布的《居民生活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生活服务业营业收入为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四象科技创始人池斌认为,居民的生活便利性需求,是未来最大的趋势。当下居民消费中有60%左右是生活型消费,其中又有50%-60%是在一公里以内解决的。
郭增利则表示,未来的商业市场中,社区商业占比会逐渐增加,但是由于社区商业服务面积较小,未来商业的平均面积也会相应减少,出现小而分散的特征。判断社区商业好坏的标准之一,是消费频率。
有一种观点认为;社区商业指的是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内、辐射范围在1.5公里以内的商业,以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为主,同时提供公共服务和精神服务。而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社区周边的店铺。
总体来说,只要能够有效的链接社区居民的需求与社区商业的供给,“最后一公里”的博弈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结果。由四象(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即客到家”产品,既是以此为产品逻辑设计并开发的。
四象科技的合伙人兼cto颜永刚是原川大软件工程研究所的首席顾问,核心技术团队来自于阿里、网易、华为及川大研究所。颜永刚表示,“即客到家”产品已经完成研发,现在处于内部测试阶段,成熟产品有望于11月份正式亮相。
据颜永刚介绍,四象(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由三塘资本、四象电商联投的天使轮投资,暂无融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