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城东街是一条老街,自骆驼桥至东门口,全长一公里有余。过去,街两边都是鳞次栉比的明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不乏名人望族居住的深宅大院。而在历史上,还有着许多的名胜古迹,是湖城中热闹的地方之一。
从骆驼桥往东走,在现在的妇幼保健院门诊部大楼,延伸至县下街、月河漾、浮霞墩、甘棠桥等地方,曾是历史上著名的风景名胜——白蘋洲。白蘋洲始于南朝梁代文学家、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的柳恽“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的诗句而命名。到了唐代,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见白蘋洲年久淤塞,于是他剪榛导流、筑八角亭、茅亭,并手书柳恽《江南曲》诗于亭中。此后,先后任湖州刺史的李锜、杨汉公等进行修葺和扩建。特别是杨汉公,他疏四渠、浚三池、建三园、筑白蘋亭、集芳亭、山光亭、朝霞亭、碧波亭,诗人白居易为之作《五亭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蘋洲面貌渐渐被湮没,到了民国时,在原市府东大院对面的街道旁,仅留下一座刻有“蘋洲古址”的石牌坊和在妇幼保健院前的医院巷,原湖州纺织批发部里,挂有一块戴卢舲题写的“蘋洲草堂”匾额。
与妇幼保健院门诊部大楼相对的是古老的马军巷。宋朝时,马军营设在那里,故名“马军巷”。原巷中大都是深宅大院,为名门望族所居住。解放后,沿霅溪(今市河)务前河前还有一条名“河上兜”的小河弯进马军巷,河上架有“河上桥”,小河通至原市府东大院后面,形成一个秤锤样的水潭,故名“秤锤潭”,潭面宽广,河水清澈见底,红蓼遍生,为湖城一胜迹。
过去,原市府东大院是归安县署。湖州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始置归安县后,此地历来是宋、元、明、清时的归安县衙。明清时,增广廨宇,官吏就内居住,到了清光绪初,县署内外屋有180间,可见当时的气派非凡。民国初,合乌程和归安两县,成立吴兴县政府衙门,公署也设在此地。解放后,为吴兴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后来,设在白蘋洲宾馆处的县委、市委迁入,故又称“市府东大院”。原红旗路上的嘉兴地区机关所在地的市府大院(今新天地购物广场),则被称为“市府西大院”。
白蘋洲宾馆的地址,在解放前,有湖州基督教浸礼会的教堂,还有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披顶楼房,是当时教会办的民德妇女保婴师范学校校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沿白蘋洲宾馆过去,是承天寺巷,巷的附近,曾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在北宋乾德四年由湖州刺史钱照晏建的“法照院”(后改名承天院、能仁寺),而在佛寺的东面,原旧城墙下(现在的环城东路旁),就是有名的唐代湖州刺史颜真卿奉旨建置的放生池。再过去,在现在的百姓家具装饰广场(原湖州绸厂)处是陆氏家族的又一处花园,亦名“陆家花园”。园内种植了许多的玉兰树,每当花开之时,香气弥漫,行人无不啧啧称赞。在陆氏花园的斜对面,就是百年老厂——湖州震远同食品厂(现是湖州五丰冷食有限公司)。过去,在县河还没有填平时,厂门口架有一座简易木桥,以方便职工上下班的往来。
过去的东街不大,宽处五六米,狭窄处只有二三米,因为街的旁边有一条河,名“县河”。县河与东街并行,直通东门的环城河。在县河上,由西向东,建有永济(又名坠钗)、采蘋(又名仓桥)、县桥、华楼、浮星、望州6座古石桥。传说,采蘋桥旁边的仓桥头有一座古宅院,是明末湖州知府王士誉的别墅,门内有一个小庭院,临河一幢两层三开间二厢房的房子。在罗家庆先生的《湖城野志》中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知府王士誉与推官冯汝缙过往甚密,王有一女儿,冯有一儿子,两家决定结秦晋之好。订婚时,冯家下的聘礼中,给王女一枚金钗。
但没过多久,清兵压境围攻湖州,眼看城池不保,王士誉来不及带上家眷,只身仓皇出逃,而冯汝缙为了保全性命,开城投降,被清廷提升为湖州知府。父荣子贵,冯汝缙的儿子冯煌也封了爵位。那天,他头戴花翎,身穿补服来到王家求婚,王女看到未婚夫如此打扮,气得浑身发抖,她在楼窗口大骂冯煌是明朝的叛徒、清廷的走狗。骂完后,她气愤地扔下金钗,以表退婚。然后,她从窗口一跃而下,跳入县河中,顷刻,香消玉殒。事后,人们为了纪念王家烈女,就在楼前悬挂了“坠钗楼”的字匾。在抗日战争前,这块字匾还挂在墙上。
走过县桥,就到了华楼桥。桥初建于唐元和中,由湖州刺史辛秘建造,为湖城一处热闹的集市,河中商船中货物琳琅满目,人都依桥购之,故古时又称“人依桥”。“华楼”即“花楼”,原缘于桥上建有楼阁。宋嘉泰《吴兴志》:“旧跨河起楼三间,至今呼为花楼桥。”到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部属潘元明占据湖城时,以桥高不能过马,改为平桥,但桥上仍“覆以楼”。而在华楼桥堍的月河街口,就有陆心源建的皕宋楼和千甓亭。
在现在的浮星桥社区前是浮星桥(又名无星桥),始建年代不详。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上有吴王靠,供行人歇息之用。由于浮星桥离城门(东门口)不远,白天还人来人往,而到了晚上,就显得人迹罕至了。
由于桥地处偏僻,在民国时,浮星桥畔曾发生过一起凶杀案,一个名叫吴健生的报人被人暗杀于此处。
吴健生,笔名吴非非,他原先是个律师,后为湖州青帮人物,在湖城名气很大。据史料记载,1926年,他独资创办《湖声日报》,报社设在新开河。1927年冬的一天凌晨,他在报社忙完事后回家。此时,天还没有亮,当他途经浮星桥时,黑暗中窜出杀手,将他残忍地杀死,待天亮后,人们才发现他的尸体。此事在1927年11月18日的《申报》上有报道:“湖声日报主笔吴非非,因秉笔诛奸,突於九月三十日(农历)夜半,狭路遇仇,在浮星桥畔,惨遭暗杀……”
过了浮星桥,约行一百余米,就到了望州桥,桥建得很高,清同治《湖州府志》载:“登之可望州事”。
岁月沧桑,县河在20世纪60年代末,为建造防空洞被填没,河上的古石桥也被拆除,道路也改造成宽阔的马路。现在,东街又在进行改造,相信不久的将来,面貌又将焕然一新。
说实话,湖州的历史,作为湖州人了解的却不多,呵呵
不是很清楚原来我们现在的单位是以前的寺庙啊好可怕
拆完拆光,九八医院旁边的牌坊街比安徽那个牌坊群恢弘的多,都拆光了,真可惜
老湖州很小的,城墙里面都有不少的菜园、桑地,不少小河,全被弄完了,可惜
支持好文章!上了一课
小时候跟着父亲住在临街一幢水泥楼房的三楼里,在东边的机关幼儿园里上学,吃饭是在县委(就是后来的东大院)食堂里;对面有个家具厂,锯好的木板堆在路边,每天晚上都是伴随着原木香味入睡的……一晃快要四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