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行业市场概况
1.软件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2008 年至 2015 年间,中国软件行业市场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软件行业业务收入从 2008 年的 7,572.88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42,847.9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8.09%。 2009 年软件行业收入为 9,513.03 亿元,同比增长 25.62%。
2010年、 2011 年和 2012 年软件行业收入分别为 13,364.02 亿元、 18,467.93 亿元和25,022.34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40.48%、 38.19%和 35.49%,为软件行业的高速增长期。 2013 年至 2015 年,软件行业收入为 30,587.47 亿元、 37,026.42 亿元和42,847.92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22.24%、 21.05%和 15.72%。
福建省的软件行业发展较好, 2015 年软件业务收入为 1,827.17 亿元, 2008年至 2015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36.08%。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软件产业呈现出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融合化新趋势。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转向软件主导,软件在信息产业中的贡献不断增加。《中国制造 2025》、《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国策的深入推进和落实,将会对产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软件产业的需求将更加强劲,尤其是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大数据软件产生更高、更广泛的需求。“互联网+”所形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数据传输、获取、存储、信息安全的巨大需求都建立在强大的基础信息平台之上,拥有强大的基础信息平台,“互联网+”的能量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1)智慧应急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情况
1)应急平台的发展状况
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一些潜伏灾害的增加,另外由于环境的污染也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及估计的危害,这给人民的和谐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灾难,同时也使城市发展的速度变得缓慢。为了有效地预防、预测该地区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并最及时、最全面和最稳妥地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组织均开始建设部门和区域的应急平台。应急平台由应急管理软件、应急指挥场所与装备、基础支撑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应急平台是一个针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管理系统,是以公共安全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应急平台作为整个应急体系的中枢, 是高度智能化的指挥系统, 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①公共安全信息的“汇集点”,能在大量突发事件中快速有效地整合、分析、提取城市危险源和突发事件现场的信息;②应对突发事件的“智能库”,提供不同条件下突发事件的科学动态预测与危险性分析,判断预警级别并快速发布预警;③应急指挥决策的“控制台”,进行预案优化、决策调度和救援处置。
我国应急平台体系以国家级应急平台为顶层,以省级、市(地)级、县(区)级应急平台,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实现对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主要功能,满足国家和本地区、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2007 年 8 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第 69号),我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此后,我国逐渐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了突发事件事后应急处理措施,并且国务院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目前,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体系及相关配套的设施和设备已逐步构建完成,但部门和区域的应急管理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编制的“‘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应急体系顶层设计研究、加强应急管理体制研究、 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化研究、 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实施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规划,拟在“十三五”期间将应急平台节点拓展至县级系统,建立必要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以实现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统一协调指挥,实现公共安全应急数据及时准确、信息资源共享、指挥决策高效。
2)智慧应急解决方案的需求分析
在自然灾害面前,由于中国缺乏迅速有效的应急处理,所遭受的损失远高于发达国家。从 2007 年至 2016 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方面, 2008 年为近几年的最高值,直接经济损失达 11,752.4 亿元; 2007年为最低值,直接经济损失为 2,363 亿元; 2010 年和 2013 年的直接经济失较高,分别为 5,339.9 亿元和 5,808.4 亿元。在受灾人次方面,我国每年的受灾人次虽然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受灾人次在 2015 年仍然有 1.9 亿,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近几年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几年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有所降低、次数有所减少。 2016 年 7 月发生特大洪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比前几年同期多 1 倍以上。因此,从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看,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上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各级政府对灾害应急仍然有很大的需求。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了自然灾害领域外,社会安全、公共卫生、非自然类事故等引起的突发事件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能否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走向良性轨道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希望改变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粗放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地区,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机制,是实现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需要。然而相对于国家层面的应急系统,目前我国省市级的应急系统以及部门的应急系统建设都还比较滞后。
智慧应急解决方案是涵盖应急指挥场所系统、 基础支撑系统与综合应用系统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应急指挥解决方案,针对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公共卫生、非自然类事故等能够及时有效地预警、预防、检测、防护和应急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事故和灾害,防灾减灾,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国家、企业和家庭财产损失。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信息化的应急联动响应系统、物联网化的应急事态监测系统、事故后果智能预测与模拟系统和应急响应专家系统等。因此, 省市级与部门的应急平台需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向智慧化和智能化演进和升级,同时在网格化城市运营模式的驱动下,灾害和事故的应急任务将逐渐下放到社区和网格单元, 这些发展需求为“智慧应急”的行业推广和区域扩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2014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和应急服务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随着应急体制的逐渐完善,中国应急信息化投资比重不断加大,中国应急市场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智慧政务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情况
1)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我国电子政务起步于 80 年代末期,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电子政务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整体市场涵盖了硬件、软件以及 it 服务。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内容是电子政务建设中最基本的部分, 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建设往往是最开始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内容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政府网站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公共服务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自 2014 年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多个文件,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2014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4〕 66 号),从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电子政务协调发展、 深化应用提升支撑保障政府决策和管理水平两大角度提出未来五年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也必将对“十三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015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 (国发〔2015〕 5 号),提出“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新模式”,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月,发布《关于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5〕 6 号),提出全面实行“一个窗口”受理,积极推行网上集中预受理和预审查,创造条件推进网上审批,加快实现网上受理、审批、公示、查询、投诉等,这些要求为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优势提供良好契机。此外,在政府网站建设方面,国务院办公厅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 (国办发〔2014〕 57 号),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安全管理的通知》 (中网办发文〔2014〕 1号)等文件,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提供政策指导。 2016 年 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新闻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扩大公众参与,促进政府有效施政。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发展也同样有了更强的组织保障。在“十三五”期间,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而道远。如何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 构建适应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成为“十三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强调以高度开放的姿态应对社会需求, 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分配过程中实现透明与开放,积极鼓励社会、市场以及公民个人参与公共管理的全过程。智慧政府主张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更好地为公民提供方便、个性化的服务。推行电子政务,是政务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为电子政务提供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信息化发展层面看, 国家把推进信息化、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前所未有。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电子政务建设将继续扮演国家信息化的“领头羊”的角色。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 2016 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报告认为,政府的职能定位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实施的内容和方向。随着中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渐成为主导,推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聚焦民生、强化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未来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是推动政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公共服务等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以政府的服务质量为主、兼顾政府的管理职能、提高政府内部工作效率以及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的目标,最终实现我国政府由职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因此,构建“管理服务型”电子政务为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方向。
2)智慧政务解决方案的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持续较快增长。电子政务行业 2008 年至 2015年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740 亿元、 861.7 亿元、 1,010.9 亿元、 1,188.6 亿元、 1,397.8亿元、 1,634.2 亿元、 1,915 亿元和 2,234 亿元,行业规模的年增长率均超过 16%,高于同期的 gdp 增速。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015 年的市场规模达到 2,234 亿元。
2015 年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投资规模为 2,218.1 亿元。到 2018 年,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投资规模将超过 3,400 亿元。电子政务建设是我国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我国电子政务将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深化建设与应用,中央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 85%,市、县平均分别达到 70%、 50%以上。同时,在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新技术的影响下,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军队等政务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工程将横向铺开、纵向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随着中国政府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