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数千年来,传颂不绝。面对洪水肆虐,大禹改堵为疏,劳身焦思,手足胼胝,三过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终于成就“地平天成”丰功伟业。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座丰碑,每当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大禹精神从未缺席,它一次又一次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其内涵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中,不断丰富升华。大禹精神,随着历史的演进,已远远越出了治水,它已成为绍兴精神、浙江精神、中国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祭祀大禹,是因为崇敬,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传承。千百年来,血脉中流淌着大禹精神的绍兴人,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弘扬着大禹精神,向他表达着最崇高的礼赞。
古代绍兴祭禹的日子,通常是在俗传为大禹诞辰的旧历三月五日,民国时期,绍兴地方政府曾“定九月十九日为会稽山大禹陵庙年祭之期。每届由县主办,著为常典”,所需经费则“列入本县地方概算”。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大禹陵庙的保护,经常拨款修缮。1995年4月20日,隆重举行了“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禹陵大典”,规模空前,是为新中国祭禹之始。接着,大禹陵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95年以来,祭禹已成为绍兴市的一个常设节会,五年一大祭,由政府出面主持,日子固定在4月20日,也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程式。
绍兴应当传承好大禹治水的科学方法和务实态度,这样才能在环境治理中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取得更好的治水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