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节吃,而更多的则是在四月初八这天吃,我们湖州就是如此。每年农历的这一天,“家家皆烹,户户皆食”,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用一种野生植物南烛(俗称乌饭树)的叶汁浸泡糯米后煮成的饭,饭粒黝黑光亮,软糯滑嫩,粘口催津,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其有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乌发的功效,适宜体质衰弱者食疗调补。
据史料记载,这种食俗大约出现在唐代,其做法各个时代不尽相同,唐代“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 到了宋朝,“其作饭法:以生米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治,淅取一斛二斗。用南烛木……杂茎皮煮取汁,极令清冷,以溲米,米释炊之……”。而如今我们湖州乡下的一般做法是将南烛叶切碎捣烂、榨汁,放精选上等糯米浸泡上一至两天,再把糯米蒸熟,即成黑色味香的乌米饭了。
关于乌米饭的来历,各地有许多传说。其中主要一个版本是这样的:相传战国时期,兵圣孙武的后代孙膑曾和魏国大将庞涓一起进山向鬼谷子学习兵法。鬼谷子将兵法精华传授给谦虚好学的孙膑。庞涓妒忌贤才,设计将孙膑骗来,割去了他的膑骨(膝盖骨),并将孙膑关在马厩里,用饥饿法逼他交出兵书。善良的狱卒非常同情孙膑的不幸遭遇。他瞒过庞涓手下人,就地取材用乌饭树叶捣烂浸汁拌糯米,煮熟后捏成小团子,偷偷送给孙膑食用。因其形状、颜色与马粪差不多,庞涓始终没有发现其中秘密。后来孙膑被人救出后报了仇。吃乌米饭可以祛风解毒,防蚊叮虫咬,而且人们相信吃乌米饭,孙膑就会护佑人们平安如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烧乌米饭所用树叶是乌饭树叶,湖州人叫它“黑牡丹草”,但在我看到的很多文章报道中,却误认为乌桕树叶。两者虽只一字之差,但已谬以千里了。乌饭树是杜鹃花科的常绿灌木,株高五十厘米至一米,果实味甜可食。乌饭树又名南烛,江淮一带的人习惯采南烛叶煮成乌糯米饭,故名乌饭树。而乌桕树是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也称蜡烛树,是我国南方著名的工业油料树种,与油茶、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果实可以加工蜡烛。在城市里,乌桕树更是一种观赏树,深秋时,乌桕叶变红、黄、橙、紫等色。可见两者差别之大。
作个补充~
乌饭,又名乌精饭、青精饭或乌米饭,一般都用粳米和南烛的叶茎制成。南烛是一种多分枝的常绿灌木,高约三至五尺,叶若楝而小,似茶叶而圆厚,浆果熟时呈紫黑色,味甜可食。此树在我国南北各地皆有野生,俗名有乌饭树、青精树、乌稔树、黑饭草、乌饭草等,考其语源,似因食乌饭之俗而得名。乌饭的制法,各地不同,如陈藏器《本草拾遗十种》所载制法是: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用浸粳米,蒸熟成饭。把饭晒干,再浸其汁,复蒸复晒。如此“九浸、九蒸、九曝”后,米粒紧小,黑若坚珠,可以袋装出远门,久贮不坏。临吃时,用沸水煮一滚即成清香可口的饭食。
令人困惑的是食乌饭习俗与端午粽子、中秋月饼、重阳花糕不同,它并无明确的节日归属。例如,现在江苏溧水、句容、宜兴、溧阳、金坛一带以及浙江宁海等地在夏历四月初八(俗传是佛祖诞日,亦称浴佛节)吃乌饭,杭州近郊一带在立夏吃乌饭,江淮农村在清明吃乌饭,闽东在夏历三月初三吃乌饭……上述问题涉及食乌饭习俗的由来及其文化属性,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先说立夏食乌饭习俗。
民间相传,战国时,孙膑、庞涓同师习兵法。庞涓妒嫉孙膑的学问,设计使孙膑受刖刑,成为瘫子。后庞涓又佯装慈善,把孙膑接到府中,热忱款待,伺机骗取他的兵书。此事经庞府一名同情孙膑的老卒道破后,孙膑恍然大悟,焚毁兵书,随即装疯。庞涓心中存疑,令把“疯子”关进猪圈。老卒采来乌稔树叶子捣碎渍汁,浸拌粳米,煮成饭后捏成团子,送给孙膑吃。乌饭团呈乌褐色,色形如同猪粪。庞涓见孙膑吃上了“猪粪”,便放松了看管。不久,齐国派人将孙膑救出,拜为上将。孙膑终于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所率魏军,报仇雪耻。孙膑第一次吃乌饭团时,正是立夏那天,为表示不忘老卒救命之恩,以后每逢此日,都要吃一顿乌米饭以志纪念。据说乌稔树叶还有祛风败毒御虫之效,于是立夏节吃乌饭以防疰夏的习俗又传人民间,沿袭至今。
闽东地区关于三月初三吃乌饭的传说是: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雷万兴率众起义失利,被困在大山里,援尽粮绝。时已冬季,只有乌稔树上还挂着一串串浆果,雷万兴传令以此果充饥。整休以后,第二年三月初三义军一鼓作气,冲出包围圈,大获全胜。这时浆果刚好吃完,乌稔树则绽放新叶。为纪念此树相助反抗官府的功劳,雷万兴令将乌稔树叶采回军营,和刚缴获的稻米一起炊煮食用。以后,人们为纪念雷万兴反抗官府的胜利,每年三月初三采集乌稔树叶制作乌饭,演为风俗。
四月初八吃乌饭的来历,各地的传说不一。
流传较广的讲法,谓此俗源出“目连救母”故事。孝子目连每天为在地狱受苦的母亲送饭,但饭都被守狱小鬼抢去吃了。目连采来乌稔树叶子捣碎成汁,浸染米饭。饭呈黑色,小鬼不敢吞吃,目连之母才得食用。世人得知地狱有此恶规陋俗后,也纷纷把供奉已故亲人的米饭用乌稔树叶子染黑,以此瞒过小鬼。因民间向有四月初八浴佛节去寺庙做法事超度亡灵的习俗,故此日成为祭献乌饭之日,后又演为自己食用或相互馈赠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谓此俗源出“沉香救母”故事,大同小异,不赘。
湘西洞口瑶山也有四月初八吃乌饭的习俗,据说宋朝时杨家将第四代的杨文广在战斗中被俘,囚入澧州地牢。其妹金花每天给哥哥送饭,但饭都被狱卒分吃了。金花采了乌稔树叶子熬成黑水,煮成米饭装在篮子里,篮底藏一张纸条和一柄短剑。饭呈乌黑色,狱卒不敢吞吃,文广才得食用。食毕,文广发现篮中的纸和剑,遂依纸上指点,越狱而出,同金花所率伏兵里应外合,一举占领了澧州。这天正是四月初八,杨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个先人脱险的日子,立了每年四月初八吃乌饭的规矩。
许多民俗学学者对吃乌饭习俗的起源或文化属性进行过研究,但他们所提出的见解并不相同。一种意见以为此俗是佛教的地狱观念的产物,除目连乞饭饲母的故事在唐代已见寺院俗讲外,尚有史实可证:旧时佛寺于四月初八浴佛节备有乌饭,向前来寺中施舍钱财以求超度亡灵的信众发放;或僧尼到民间挨家挨户发送,凡接受乌饭者均报之以钱财。故乌饭别称“阿弥饭”,成为汉化佛教节日浴佛节的节令食品。明人《燕都游览志》载“四月八日梵寺食乌饭”;明世宗曾以此赏赐群臣,可见其影响之广。
另一种意见以为吃乌饭习俗乃源自道家,“青精饭”之名亦由此而来。据《零陵总记》载,于寒食节制作这种食品,“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光干石〓饭’,一曰‘青精饭’”。唐陆龟蒙《润卿遗青〓饭》诗云:“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道室书事》诗云:“乌饭新炊笔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均可为证。此外,杜甫《赠李白》诗云:“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说明食乌饭以资气养生的风气,在唐代已见流行,源头或更可往前溯至秦汉方士。至于四月初八食乌饭之俗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人笔记,宜推断为佛教对道教的吸收。这一点后人亦有论说,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之四》称:“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清林兰痴诗云:“青精益气道家风,供佛而今馈节同。”俱可印证此俗的发明权不在佛家。
此外,还有人推测食乌饭习俗可能与南方人在稻谷生产中所形成的俗神信仰有关。如明屈大均有“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之句,可知古人似有以乌饭酬报土功的习俗。而所谓益气养寿或超度亡灵,均是后起的宗教性附会,其本义反被掩盖了。
诸说并存各不相让,风俗实践亦各择其日,吃乌饭习俗的源流究竟该如何认识,看来还有待继续探索。
今年我自己泡的乌米,长兴水口的山上可以采到原料。有机会,下次可以同行。不过要当地的人指认。偶是分不清的
黑牡丹草 乌糯米饭
我们家从我小时候就没有吃乌米团的习俗,而我舅舅家却是每年做乌米团,而我们2家也就相隔2公里多,他们整个村家家都做,我们村没有一家做乌米饭团的,奇怪了
香、糯、甜、赞!
如做成团子要放红糖作馅更好吃,冷了还可以放在油里煎成蓝锅巴那个顶赞!
那个树叶湖州一带好像都俗称“黑饭草”的吧,没听说过叫什么“黑牡丹草”、“乌饭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