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一位柯桥外地 民工的心酸


以下内容转自一位外地民工的心酸: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十二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我是平民百姓、柯桥也没房子、说句公道话、你的小孩要接受免费教育、可以到老家去。。如果外地人全到柯桥来读书、你叫这边的学校怎么办???所以政府不得不有所限制。。。

优先满足本地居民的入学需求,无可厚非

叶落归根,人总是要回老家的。所以小孩还是到老家受教育比较好,可以更好的融入家乡的社会。所以我小孩就在老家上学。要都如楼上的各位,我们老家更家无法发展了。所以

不要忘了那些为柯桥的发展作出了毕生贡献的外地来绍务工者,他们是名符其实的新柯桥人,是柯桥这几来获得发展的生力军,柯桥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他们,柯桥今后的发展更离不开他们,他们已经隔入到我们老柯桥人中间,他们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柯桥人了,希望政府和有关单位不要忘了他们。

外来民工虽然很多人没有在柯桥缴纳社会保险,但是他们对柯桥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在就业和就学上也并非就是与本地人争资源。比如,生产一线员工紧缺,用工荒,又脏又累的岗位,多数本地人不会去。没有这些外地民工,这些生产型企业能正常开工吗?而行政岗位有时又人满为患,什么原因?其二,在教育资源方面,本地人喜欢把小孩子送到像实验小学等这样的县区级小学及乡镇级小学,所以村级小学会剩余许多教育资源,而民工子弟学校更是不会有本地人去读的。但是民工子弟学校的数量太少。教体局的做法,对外来民工设限,制定越来越严格的入学条件,怎么不想方设法增加教育资源呢?因为这些外来民工也是纳税人,也促进了柯桥的消费,当然还有经济贡献。每月都交个人所得税,年终奖还要扣掉一部分也是个税,总收入的一半都在柯桥消费掉了,这就是贡献。同样都是纳税人,为什么就换不来一个教育资源呢?

楼主说的话虽有一定的道理,可要是所有外地人都来柯桥读书了,学校还坐的下吗!同样道理,柯桥人在北京也上不了北大,中国人太多了,中国国情

世道真的变 了...不信也没办法

请注意,如果你能看明白,其实我的主要意思有三点:1教育资源紧缺,应在保障本地人就读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增加教育资源,比如根据需要增加大量民工子弟学校,而不是设限;2外来民工数量是庞大的,交的个税总数及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总数是也是庞大的,可是对应的教育资源数量呢?3本地人和外来民工在教育资源上并没有很大的冲突,多数民工要求的是公办学校,就近,面对的也主要是村级小学和民工子弟学校,如果民工子弟学校很少,那只能涌向其他学校。反过来讲,民工子弟学校能满足需求呢,对本地人还会有影响吗?
总结,其实中心意思就两句话:第一句话,外来民工就学难,主要在于教育资源少;第二句话,那些钱哪去了?

外地人在这太不容易了

去绍兴乡下的幼儿园读好了

我个人觉得这对外来务工人员不公平
很多在柯桥打工的,大多在私营企业,从来不给缴社保,虽然工作N年,却没有社会记录
对待这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很不公平,但麻烦的是认定之前的工作经历又很困难。

无限同情楼主!但这种事真的太多了,什么社保,暂住证。都是要人命的东西。
当然主要是城市的急剧扩张,人口爆发式增长,但有关教育的资源没有同步跟上。现在很多大城市比如杭州、北京都是这样的,而做为目前学校少学生多现况,政府优先保障本地户籍、在本地交社保的同学优先上学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外来人口为绍兴的建设做了很多贡献、也交了很多税,这也是事实,但绍兴本地人同样也做了贡献,交了很多税啊,于是这就出来一个优先级的问题,那些户口在绍兴、社保在绍兴、房子在绍兴的人自然要优先啦。

政策还是要执行,可恨的是到时又有部分人开后门,这样对部分人不公。

版主大人所言极是,确实如此,很多小厂不给交社保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很多外来民工觉得老家里交农村保险了,没必要重复交。毕竟农保缴费很少,地方政府还给补贴,而职工保险,每月都要扣保险费,一年下来要扣2千多,所以自己放弃交保险。以上两种现象比较典型,也比较普遍。

看着很心酸,但是大家回过头来冷静想想其实这个事情的本质是教育资源短缺,而不是歧视外地人,人都是自私的,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都是先保证自己的利益的,根本就没有公平可言,这么多年的高考,北上广地区300、400分就能上北大清华,我们江浙沪的挤破头考个600、700分都还不一定能上,所以在教育这个事情上,国情就是这样,各家只能找各家的出路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世间不公平的事情很多,优先满足本地的生源入学这是根本。

反过来,也有很多外地打工者在企业为他们交了养老保险后主动去退保

那就赶紧赚钱买房吧,在这边读书,无非也是想活的更好的发展,留在这边
哪怕买个安置房,现在房价也不贵,现在一家两个打工,一人3-4万,一般都比较节约,一年攒个5万肯定没问题,现在安置房,80来个平方的,搞好也就40来万,难道很贵吗
说实话,外地的来这边打工的,最不理解的就是,傻啦巴基的辛苦赚钱,回家去盖房子,然后一年空340天,过年回家住半个月

嗯,我家的亲戚厂里,也经常碰到这种情况
这些外来务工者的流动性大,很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赚钱去哪,也正常,不要缴社保也正常
如果保障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我觉得教育局是不是应该多建一些外来务工子弟学校?

政府的意思很明白:起早贪黑辛苦劳作都不够,必须无条件进入圈钱的套子(买房和社保),把你搜刮得更干净,你才能过上貌似正常的生活。想吗?进套吧,亲!
弱肉从来强食
农民从来被骗被剥削被利用
贫富差距属于正常,
地位差距才可怕

这个怎么说呢?

广东深圳等地为了留住外来人口,都放宽了政策,小孩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
如果柯桥希望能像前10几年的快速发展,就应该抛开地域狭隘限制,让外来人员安心下来,在柯桥生根发芽,共同建设大柯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含外来人口)持续减少,那么这个城市的走向就是竞争力的减少,城市的衰退。
想想柯桥20年前什么样,普普通通的一个小镇,轻纺城的成立,外来人口的持续增加,共同建设才有柯桥今天的城市初具规模。
当然,有很多的利益博弈,但是柯桥的以后还需要继续有长远的眼光来规划,执行。
想想吧,柯桥怎么才能不被邻居,同样以市场起家的义乌市越抛越远,共赢才能发展

,其实就是要你买房了,要多理解理解,房子卖不出去了,会死好多人的,现在才刚开始呢,以后还会有些奇怪的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