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得到》app2018年的新年第一讲,是梁宁《产品思维30讲》。我最初从app上看到推广的海报,毫无感觉。因为我不做产品,也不是经理人,更没在互联网行业。讲产品,讲思维,讲互联网,跟我有一毛钱的关系吗?并没有。所以,我没买这个课。
直到有一天,我的新晋女神脱不花,在逻辑思维的公众号里发了一篇文章,关于职场的11个必杀技,我看到题目心动了:职场,对人人而言就是一个敏感词啊,我心动了,要不要买这个课程呢?没过几天,我又在得到的公众号里,看到了脱不花发了一篇文章,谈了谈她学习这个课程的体会,依然是熟悉的清单体和干货文。脱不花推荐的,必属精品。让我惊讶的是,脱不花自己学了三遍!于是,我买了这个课程。
脱不花的学习心得
我的5000字笔记
引言:产品能力是人生的一个底层能力,会给你自信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产品只认用户驱动
1.看到用户、倾听用户、判断用户、
2.建立连接,建立系统能力,交付确定性
3.迭代优化,深化用户关系
2.产品视角看人
战略存在感的定义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
范围能力圈个人能力模型
结构资源结构层人脉、财产、精神
框架角色框架层职业、身份
表现感知层相貌、举止、着装
3.同理心
愉悦:被满足
不爽(难受):不满足
成瘾: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
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满足
4.愤怒与恐惧
愤怒: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恐惧:愤怒是一种恐惧
焦虑:也是恐惧
恐惧是痛点,不爽是痒点
要么做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5.同理心训练
好销售和好产品的区别
好产品的开端:
体会各种人的情绪和潜意识
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
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好销售,擅长打破防御:
充分调度自己的所有可以呈现的资源:外貌、以太,产品包装、价格折扣
从用户意识层面,让用户认为自己获得了专业服务,而且赚了便宜
从用户潜意识层面,再抓住用户心理上的满足或不安,打破用户的防御,说服用户,促成用户的选择
销售:按我的来,产品顺你的意
一个好产品经理,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是在推开用户
意识即防御
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
绕过防御:微笑,重复
6.教育形成集体人格
1.确定目标
2.建立恐惧边界
3.放入清晰标的
4.给予红利
5.不断重复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
但是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7.自我和自律
左脑思维:
逻辑推理能力强、时间观念强,同时感受力差;
因为感受力差,所以没那么敏感和情绪化,整个人体现为情绪稳定,甚至刻板;
更容易根据规则调适自己,更自律,更容易角色化。
右脑思维:
能在别人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新观察,并且不太喜欢听已有的逻辑;
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激情地表达自己,具有人格魅力。
时间观念差,比如开会原本预计一个小时,激情上来了,可能变成4个小时,把后面的事都耽误了。
自我的人:
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长期关注的就是自己,必然自私(我喜欢什么)
自律的人:
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关注的是边界和规则,克己奉公(什么是对的)
愉悦驱动的人,自我 恐惧驱动的人,自律
8.点线面体--战略判断
9.机会判断
选择比努力重要。做关键决策的时候,不要被小情绪干扰。
要强迫自己,离开牵动你情绪的“点”,去看到“线”的方向,去预测这条“线”的周期,并且明确你自己在周期的哪个位置,是哪个“面”在给你赋能。
外部的势能才是重要的,不要过于苛求那个跟随你的“点”,这才是决策的关键。
1.痛点是恐惧
2.爽点是需求即时满足
3.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
10.番外篇
要想和一个优秀的人在一起,就要懂他真实的快乐,懂他真实的痛苦,并且给予他能量。
夫妻都很难把另外一个人从自己的生命中剥离出去,这就是深刻的关系。两个人能否建立深刻的关系还是取决于,她是否能懂他的痛苦,两个人交换了多少能量,交换了多少灵魂。
11.用户画像
羊群和草地(社区、网络效应)
第一只羊,天使用户
头羊,(kol)
狼(收费者)
大明、笨笨、小贤
大明: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晰(京东用户 1.搜自己想要的 2.比价格)没有忠诚度
笨笨:大概的需求,但不明确(小红书用户、淘宝用户)
小贤:没事打发时间
12.产品场景
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
景:情景和互动。
场景: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
13.系统能力-确定性
什么是系统能力? 给你泥土和水,你能做出一个苹果吗?但是苹果树可以。用泥土和水做出苹果就是苹果树的系统能力。
持续地提供用户可以依赖的确定性,这个是关键。
14.系统能力-效率
产品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提供并保障确定性,而效率则是这个系统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
所有的产品都是某个系统能力的结果,你要的不是做一个产品,而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然后为你的用户提供确定性。
15.迭代-系统世界观
产品设计直指人心、简单、直接、切中要点,不自信就会复杂。
16.迭代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从一个最好的内核开始,一个一个动作地持续迭代和一次一次微小的选择,就会成就你的产品以及你的人生。
17.生死线
项目管理:在日常状态下,大家做流程、分工、项目进度、质量评估
领导力:在面对巨大压力,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时间点时,在一大堆事情里找到关键任务,带领所有人穿越生死。
生死线:别人不敢玩、不敢拼的风险,就是壁垒。在生死线之外是安全区,安全区是没有壁垒的。
18.用户体验
角色框架层:
网站框架,人生角色
资源结构层: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能力圈范围层
1.我们做哪些事,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2.我们不做哪些事,坚决不碰
战略存在层
1.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2.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3.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
当一个用户向你抱怨,用户体验不够好,他到底指向的是哪个层的问题?
做一个产品,就是我要做一个东西,让它成为某些人生活中、工作中可以确定性依赖的存在。
看一个人,则是我知道对方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是不是认同他想要的存在感。并且站在这个人的立场,接纳这个人的瑕疵,帮助他,成就他。
19.用户体验地图
1.用户画像:
2.用户目标是什么?
3.触点是什么?
4.使用路径是什么?
5.用户情绪曲线
如果我们只关注数据,而不关注用户故事,那么我们很容易做出的决策是导更多的羊进来。这批被导进来的用户肯定会有问题。
故事比数据重要,数据是一个结果。
用户研究是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
20.服务设计蓝图核心要素:峰值、终值
一眼:让用户一眼看到自己的目标
一条路:产品要有一个清晰的路径,让用户能够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服务,用来达到或者接近自己的目标。用户无法走下去,就是服务流程的崩 溃点。
三个点:
忍耐底线:不能挑战
峰值和终值:大家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核心因素决定:第一个是体验最高峰的时候,无论是正向的最高峰还是负向的最高峰,一定是能记得住的;第二个是结束时的感觉。
体验一个事物或产品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有在峰值与终值时的体验,而整个过程中每个点好与不好,时间长短,对记忆或者感受都没那么大影响。
21.上瘾机制:用户激励系统
游戏的动力,就是压力感突然被满足,压力释放的爽感、确定性的获得、激励的满足感合在一起,让一个人成瘾,停不下来。
停止发红包,对健身本身的快感是没有影响的。发红包明明是做加法,为什么用户却觉得自己被伤害了呢?因为这伤害了用户预期,损害了他对确定性的感受。人是非常依赖确定性的动物。
确定,就是依赖;不确定,就是伤害。一个确定性的丧失,不论大小,都是非常难受的。
内在激励:驱使一个人内心获得饥渴感、满足感、愉悦感的内部因素
外在激励:获得类似奖金、名誉等奖励
游戏系统
受激励点:要为一个人或一群人完成某个动作,强化某个动作,设计激励系统。首先要做的是测绘用户的受激励点,就是用户会在多少个点上被激励。 #用户的成就体系
被激励能力:定义获得能力并努力降低门槛
22.名字是资产
当你要起一个名字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是在寻找一句咒语。通过这个咒语,你和你的同伴一起召唤你的产品,把它从无到有召唤到这个世界上。
判断一个名字是不是有力,在于能在对方心中召唤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3.创新
互联网商业简单地抽象为三个要素,产品、流量和转化率。
实体商业可以简单地抽象成四个要素:产品、空间、流量和转化率。
新产品一定要有新要素,否则没有竞争力。
新要素有两种:
第一种,在现有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科技等新要素,提升用户体验,或者改变成本结构。
第二种,用整个社会经济升级、产业升级所产生的其他领域新要素,变革内在的商业逻辑。也许用户的前端体验,依然是那个产品、那个服务,但公司背后的商业运作,已经成为了完全不同的新物种。
三流的组织靠共同规则;二流的组织靠共同利益;一流的组织靠共同信仰。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8.看产品
中观套路:(知识技能)方法论;用户需求、产品策略、功能定义、流程图制作、产品原型制作、项目管理、数据分析、产品运
微观体感:(习惯)成为天才的一万小时都干了些什么?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建立细微的微观体感,建立长在自己身体上的真实感觉,眨眼之间的好恶判断。
宏观能力:(思维)你说锤子手机的微观体感和中观套路如何?很好啊。比起小米手机,差在宏观能力。
29.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确定性”做大王,“依赖”做小王。
对一个产品的使用,对一个人的关系。持续收到确定感的反馈,就会觉得安全,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对方要的那个确定性你是否还能提供,对方是否还依赖你,这才是关系的关键。
商业是以利润为中心,人生是以意义为中心。
如果你也对这门课感兴趣,我可以分享给你课程的每一章详细笔记,录音整理的pdf文档。请评论区留言索取,记得@旅游业的小喵老师,私信我分享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