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高温津贴:有的超过一半工资了你知道么?


7月18日,记者采访了3位在上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的工人,听他们回忆,那些年领过的高温津贴。
工人:每月多发3元
今年69岁的聂行明曾是太原市铸造厂的一名铸造工人,于1965年参加工作。
当时太原市铸造厂主要以生产家用火炉为主。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场景,聂行明说:“我们的车间大概有600平方米左右,可供30多人同时作业。工作内容分两大类:做模具和浇注。浇注这个环节是非常热的,熔化的金属液超过1000℃,室内温度也至少有40℃,为了避免被溅出的金属液烫伤,我们浇注时经常穿那种最厚的粗布衣服,所以更热得难受。每次做完浇注,就像洗了一次澡一样。”
由于经常在高温下作业,每年7月、8月、9月,太原市铸造厂会给员工们在原工资的基础上多发3元,这就是聂行明他们拿到的高温津贴。当时聂行明工资是每月35元,大多数员工也都在30元左右,3元基本相当于工资的十分之一。
1975年,聂行明离开车间,调入行政科工作,负责采购,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为单位员工采购消暑福利:两斤绿豆、5斤白糖、半斤茶叶。“当时厂里领导协商后决定,每年夏季给员工们发放一些福利,每月3元的高温津贴也就停发了。”聂行明说,“从当时的物价算,这些福利的价值比3元要稍微多一点。”这项福利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聂行明退休后才停发。
邮递员:白糖茶叶不可少
张勇今年70岁,1974年至1982年担任过邮递员。
当时,张勇骑自行车送报纸和信件,每天要骑五六十公里的路程,其中一半以上是山路。
回忆起当时拿到的高温津贴,张勇说,他们每天有5角钱的外出补助,一个月下来可以在原工资的基础上多领15元。“可别小看这15元,当时我的工资才30元,省着点花,15元够全家人生活半个月了。”张勇说。
关于消暑福利,每年6月底或者7月初,张勇会领到单位发放的两包茶叶和一包白糖,虽然看起来并不多,但张勇对此却很满足:“邮递员的工作有时候跟武术家练功挺像,人家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我们也一样,再冷再热也得出门。想想看,大夏天顶着烈日骑车行车,碰上不好走的路还得扛着自行车走,辛苦得很。所以,每天傍晚回家后,泡上一壶茶,放几勺白糖,一边乘凉一边喝茶,一天的劳累能减去大半。不算太大的享受,但跑腿的人累了一天,真需要这么一碗茶来祛一祛火气。”
公共汽车售票员:每天补助8角
今年73岁的贾建萍曾是一名售票员,从1970年开始供职于洪洞县运输公司。
贾建萍回忆,当时整个洪洞县只有一辆公共汽车,每天从县城出发,往不同的乡镇跑两趟。贾建萍的工作就是在车上售票。“我们仅有的这辆公共汽车只有23个座位,坐车的人多,每次都得超载,就像春运一样,人挤人,天天都是如此。”贾建萍说。
提起当年夏天出车的经历,贾建萍用“蒸馒头”来形容。因为当时的汽车没有空调,透气又不好,再加上车里往往会挤进去四五十人,所以更加难受。“我们就像蒸馒头一样,整个车里从司机到乘客都是汗流浃背,有一些短途乘客半路下车还好点,我们是从头‘蒸’到尾”。
贾建萍开玩笑说,每年夏天,皮肤因为出汗太多都是红润、白嫩的,比现在的化妆品效果要好多了。因为工作辛苦,当时贾建萍在每月31元工资的基础上,每天能得到8角钱的补助,一个月下来,可以多领24元。
提起高温津贴,贾建萍说:“比起其他单位的同志,我多领的这24元已经算是弥补了工作的辛苦了,我很知足,不过单位还给我们发放了消暑福利——茶叶和白糖。”
贾建萍说,这些福利发放非常及时,基本上6月初,天气还没到最热时候就已经发到员工手里,而且茶叶和白糖的数量不定,有的时候会多发,但至少是各发一包。“虽然东西不多,不过心里还是很感激的,这说明国家和单位还是想着我们这些一线员工的,所以在家里用发的茶叶和白糖带招待客人时,心里还有点小小的自豪。”
1996年,贾建萍退休后,她的消暑福利就停领了。 (记者 贾振铎)
编辑丨yanlin来源丨生活晨报
其他人在看
微信公众号:sxrb-com官网:www.sxrb.com
联系合作:(0351)4281475QQ:24964464
▼写评论发表观点,点赞打赏小编,转发就更感谢了 ^_^
【原标题:那些年的高温津贴:有的超过一半工资了你知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