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抢抓发展机遇 尽快开发九江城西的建议 [原创旧文]


全力抢抓发展机遇 尽快开发九江城西的建议
——兼谈建设九江“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
作者:麦芒
前言:钟利贵书记走马上任仅十几个小时就到开发区的企业调研,第二天又再次深入到二马路、城西港区、十里河、体育中心、十里广场、经济适用房小区等地实地看城建,尤其是其:城市建设是撬动九江发展的“杠杆”之说,耐人寻味。九江该怎样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周期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从何处入手?如何破题?怎样去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城市建设的问题?也就呼之欲出了!麦芒揣摩:钟利贵书记今后工作的思路是要做强开发区,并且还会很重视城市建设,因为开发区实质上就是九江的新城区,于是在此启发下,我特此提出:“全力抢抓发展机遇,尽快开发九江城西,建设九江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的建议。但愿我这不是一种意念性的自慰,但愿能予以相关部门作个参考,但愿九江不要再次弱智地与国家扩大内需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擦肩而过。
一、九江城西,不该遗忘的“角落”
地处九江城西、开发区北部的滨兴街道,是九江市的老城区,曾经非常的繁华,是九江市最早的三个街道之一,辖区面积4.54平方公里,有11个社区,人口5.3万余人。十几二十年都过去了,却没有多少变化,加之无序违章建设,外观上显得零乱破旧,一片破败景象,已成为九江名副其实的“龙须沟”了!
尽管最近几年,九江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环绕八里湖,建设新九江”与“沿江开发,全力建设城西港区”的城市战略构想,这些重大决策,应该说完全都是符合九江市的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方向的,但是,奇怪的是毗邻的滨兴片区却似乎都没有和那热火朝天的建设扯上关系,没有受到任何的惠及。甚至,修了条长江路嘛,都莫名其妙的跨入滨兴地段就成了断头路!
“窥一叶而知秋”,或许,我们从"刘胡兰食堂"地段旧城改造项目的招商进展情况能够得到些启示:
位于九江"老火车站"和"铁桥头"以及大中路和浔阳西路之间的"刘胡兰食堂",主要街巷两条(站前巷、杨子巷),靠近外贸码头,杨子巷紧邻九龙商业街,交通便利,市区内大部分的公共汽车几乎都有经过这里,商业气氛尤为浓厚,人气较旺,是九江市的黄金地段之一。
由于该地段的建筑物建设年代久远,多数建于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基本上是房屋挨着房屋,建筑密度极大,并且大部分是机瓦坡屋面砖木结构的二层房屋,住房在功能上大都不能满足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住房成套要求(即没有套内厨房、卫生间和阳台)。加上年久失修,有小部分从严格意义上说应为危房,是个典型的待改造的旧城地段。据《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二00二年三月)》,该用地性质规划为商务办公用地,并挂牌拍卖招商。
但是,为什么都六、七年了,却始终没有进展?据说,来考察该项目用地的是来了一茬又一茬的,却为什么总是难以落实到位?
表面上看,该项目难以运作的问题是:按照政府经营土地的政策和项目用地状况土地获得的成本太大(由于该地段产权情况复杂,违章现象严重,拆迁难度较大,据测算每亩在350万以上)了。但麦芒以为:主要的问题还是由于在规划上对城西的发展没有成片布局、没有滚动式开发的目标定位,再加上九江老火车站是一个大的屏障(九江老火车站隶属于铁道部管辖,尽管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存在价值,但要让老火车站“挪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制约了城西难以发展为繁华的商业区,才使得该项目用地大大地打了折扣,成了难啃的“硬骨头”了。于是,城西就成了“人气旺、势不旺”的老城区了,于是闾巷百姓们抱怨着说:春风不过“新桥头”!
可以说:城西建设的畸形发展,已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九江城市经济均衡协调地递进与发展,束缚了九江施展做大城市的手脚,已成了九江城建的瓶颈了!
二、九江城建发展必须要爬“坡”过“坎”
在九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九江的商业圈总是在中心城区转圈子。其后果是导致了中心城区的交通总是堵塞,停车难、卫生环境脏乱等方面的城市病也已日益严重。目前,甘棠街道面积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万;湓浦街道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万人,人民路街道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万人,高密度的人口却又挤在了狭窄的地段,是应该考虑将浔阳区的部分人口与部分市直单位分流些出来的时候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功能的完善,需要“大手笔”地进行城市建设,九江市委市政府应以敏锐的目光找准城市发展的切入点,为城市的发展定好位,把好脉,去着力寻找和开发新的城市发展点。当前,九江应该多在庐山区、开发区建一些商业区与学校、医院这种配套的基础功能单位,这样才有助于八里湖区域的发展,打造出大九江。
现在的城西,是“蓬头垢面、邋遢落魄”,当真是其地理位置不重要吗?非也!
九江的中心城区北临长江,南面是水面宽阔的八里湖,受此束缚,可以说九江城区向南、北方向的发展已经没有任何的空间了,要拉开城市框架,惟有向东、西方向拓展了。而城区的东面又临鄱阳湖,依庐山,因此,从地理位置看,城市主要发展的趋势是向西发展。
尽管这两年我市城市建设的亮点也有不少,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扩张却并没有有一个强力的递延,使得九江的城市框架拉不开,做不大,面临着“中心弱小”的问题。
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目标不明确、项目类同且规模偏小、后劲不足,缺乏深思熟虑、高瞻远瞩的长远空间结构指导,承接文化产业项目的意识不强。由于左右摇摆地扩张,导致了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分明、甚至原来一些独具匠心、颇具特色的规划结构也已逐渐地淡出。
在现阶段,九江应该将开发区作为我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总体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城、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尤其是要从长远考虑,注意与城西港区交通体系搞好衔接,注重其与城市中心区的协调与完整。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确立新思路、新要求、新目标,不仅要研究新城区的拓展,也要考虑老城区的管理问题,做好老城区改造、加强开发区与城区的联结,承担、分流中心城区人口过密造成的压力,才是符合九江城市未来的布局与市场发展要求的空间构想。
当前,九江正处在极其重要而关键的战略转型期,城市发展的背景条件和自身的内在发展模式都处于历史转折期,九江市区的空间区位应该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边缘区转换,拉开城市骨架。
开发城西,是九江城市建设发展必须要爬的“坡”、过的“坎”!
三、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时期九江能够抓住发展机遇吗?
也许以前的市委市政府领导都有过拓展城西的想法,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那不是几亿、几十个亿就能解决得了的!也许真的是与“跳板说和试验田说”有着莫大的关系,没有哪个“带头大哥”敢于把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地去啃这么个“硬骨头”。
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这些年,九江落后了,从“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态势看,九江在全省已接近“居中”、而在沿江经济板块的大格局中“居后”了。九江的落后,最为关键的就是没有及时把握和利用国家政策抓住发展契机。比如1992年小平南巡掀起了国家之大开放的序曲与97年京九线的贯通都给予九江大变革的机会;又比如在2002年,当时南昌在大举拓宽城市框架开发红谷滩时,九江却梦游似的反应迟纯,待意识到想加快拓宽城市框架发展时,国家已经在实行严格的土地调控政策了!机会一旦没有把握,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而且可能会因为没有抓到机会而失去更多。
记得早在九十年代,在九江实施中日科技合作项目的日方专家,曾经提出了“九江适合发展成为大城市圈间的物流中转城市”的建议,为什么当时没有引起省市政府层面的“带头大哥”们的高度重视和采用,直到十多年后九江才意识到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呢?是因为那是“自己流汗却是别人摘果”的苦活而不愿干?还是因为确实对物流的概念不很清楚而不懂得怎么去干呢?现在谁还扯的清楚,反正“伤痂”是结在了九江这个城市,“痛”的是生活在九江这个城市的人——
现在机会来了,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用4万亿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社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将给九江带来城市大发展的机遇与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机遇。还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从省委把创造了“新余快速发展”与“抚州全面提速”的能人调到九江来看,表明了省委对九江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次的人事任命,省委打破了干部任用的条条框框,任用九江本土人当市委书记,凸显了省委铆足干劲、要做大做强九江的决心。而从钟书记55岁的年龄来看,其再调动的空间也应该不大了,也就是说九江人一直担心、抱怨“九江的市委书记从来就没有在九江任上干满一届”的历史将会不存在了。
一般来说:官做大了以后就是“党与国家”的人了,要想直接为家乡出力反而是不太容易的了。可以这么说,能够德泽乡里、报效桑梓是为官者的一种福气。试问:“人生能有几回搏”!钟书记又怎么能不实实在在、贴心贴肺地为家乡干事呢?!
省委在新的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候,将“重炮”配置给九江,有那么点“九江优先于其他地市”的意图,应该有要九江“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的深意,并会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扶持!毕竟九江的地域条件不同于其他城市,而任由九江“下滑”下去,也同样会让江西在新的一轮区域竞争中失去更多的机会的。
并且,九江也在“沉沦”中早就憋着一股子气了,只待“带头大哥”一声“吆喝”,那就会是冲天的干劲、拼劲,必会构成象三叠泉似的磅礴气势,把久蕴的期待放纵成一束无羁的悬练,喧响着痛快的碰撞声和撕裂声,“奋速奔腾十数里”!
今天的九江,是天时、地利、人和!此时不搏,又更待何时?
四、“大手笔”地策划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精品”项目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对外宣布,未来3年将投资9000亿元做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建设经适房400万套,投资6000亿元,廉租房200万套,投资2150亿元。比照国家第四季度的住房保障资金安排比例,地方建设廉租房将有20%的资金可以从中央财政获得,其支持力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比如:国务院在刺激经济“十条意见”中的第一条就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工程。又比如:“十条意见”中还强调了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
蛋糕好大,也非常的诱惑人,九江够得着吗?能从中分到一杯羹吗?
现在是政策有了、意念有了、倾向也有了,剩下来就是思路的部署了,这就需要市委市政府巧妙地去运作了!
麦芒认为:可以在城西立项申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项目,全力抢抓机遇,精心地策划运作,迅速立项申报。选址就定在九江老火车站地段,促其搬迁,把新桥头以西城区的改造与经济适用房及安居工程再结合起来,并柔合“文化产业园”、“九江创业园”项目,精心策划,重点推出,努力争取在项目、资金和政策方面获得国家有关部委与省政府的支持,尽快地开发九江城西。
比如:新桥头以西的改造开发,符合“十条意见”中的若干条款。如:廉租住房建设与棚户区改造工程、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九江老火车站的搬迁重建)、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甚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也沾得上边(98长江决口,城西被水淹没了一个多月,还有2005年11月26日发生的地震,城西处在地震中心的边缘。二次灾情均对城西的房屋造成了危害)。毕竟安居工程必须要由政府来主导,如果争取到了重点立项,就能够打通九江扩大城区规模的“任督二脉”。
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应该制订政策、采取措施,为广大的创业者创业提供一个好的空间和平台。在政策、资金方面扶持,扶持的企业发展受益以后,就能造成社会效应,带动一批人,这个创业氛围就带起来了,有了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就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尤其应在针对吸引九江本土长年在外创业的人才上,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让他们踊跃回乡,把技术、资金、经验带回来,报效桑梓!
五、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为抓手,打造九江的城市名片
依长江而立的浔阳古城,外围有庐山,石钟山、鄱阳湖、庐山西海等著名的旅游景区,城中有浔阳楼,琵琶亭、能仁寺,抗洪广场等不可胜数的人文景点,甘棠、南门两湖嵌在城的中心,宛若一双水灵灵的眼睛,青山绿水相依、绿化浑然天成,再加上政府历年来投入修建的一大批公用绿地、公园、休闲场所和精品雕塑已将浔阳古城装扮的分外美丽了。
浔阳古城依水而立,依水而兴,依水而名,有别的城市无法建设、打造的韵味,正是我们的特色与魅力所在。独特的山水造就了九江这个城市的风骨,山水是九江最为独特的战略资源、最为突出的比较优势、最为宝贵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条件在中部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厚的文化积淀、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得九江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的诸多优势及条件。
1980年上映的《庐山恋》掀开了庐山的“红盖头”,使庐山的旅游业曾一度是那样的火暴,让“三山五岳”羡慕不已。但是,尽管有着“中国魅力城市”殊荣的九江市和荣获“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的庐山相隔仅30公里,但“市”与“山”却没有“相映红”,就好象分家过日子的俩姑嫂,各怀心思、劲总是拧不到一起。甚至,许多人只晓得庐山,却不知道九江在哪?真是让九江人感到汗颜!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九江没有叫得响亮的城市名片,没有名气,这正是九江旅游业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
提出立项申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项目,旨在带动文化继承和文化资源开发,打造九江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九江城市文化产业的外向型发展,提升九江城市形象,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基础建设和文化旅游建设方面的投入,依托八里湖大力发展体育、娱乐等水上项目;盘活抗洪广场、胜利碑等地,并继续在城乡结合部建设一批“农艺公园”,使鱼塘林果连成一片,村舍绿树参差,花架长廊藤蔓攀援,鸡鸣鸟啼相闻,并实施灯饰工程,亮化环境,形成华灯齐放,霓虹闪烁的城市夜景,让城乡景色自然融为一体,使文物古迹、小品亭廊与绿化、亮化交相辉映,全方位地推进,多样性地展示,全力地营造九江独树魅力的生态人居名城。
该项目不仅十分有利于完善九江的城市功能,而且也顺应了九江发展规划中对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九江的文化与发展,需要发挥文化产业的驱动力。
六、战略定位和产业特点
依托九江深厚的文化资源,建设九江文化新城。一是搭建文化产业平台,营造产业洼地,以产业链的方式聚集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培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孵化新兴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二是以现代文化产业的手段,建设一个文化娱乐和文化旅游中心。这个战略定位中,包含着对九江市建立现代文化旅游集聚区域的内涵(即可以和现有的旅游项目和规划形成规模效应)。
1、全力抢抓发展机遇,把启动九江城区向西挺进的钥匙牢牢地抓在九江自己的手中。九江老火车站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已经严重地阻碍了老城区的交通与发展。如果把老火车站搬到九江市西边的港口码头附近,既能加大港口的货运量,又可以缓解老城区的交通问题。可是,九江老火车站隶属铁道部管辖,因此,市政府应该请求省政府出面来与铁道部协商,争取将老火车站迁至城西七里湖编组站,在九江长江二桥兴建后,火车和航运集装箱的货运量都必将迅速提升,会更好地策应沿江开发,为打造九江良好的港口城市创造条件。
2、九江应当抓住机遇,形成紧密衔接,科学布局,良性循环的产业带。以创意产业提升品牌附加值;以文化娱乐业提升、整合九江旅游资源;以服务产业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打造现代服务体系和城市名片;以文化资源和地缘优势结合,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以推介地区工艺品、手工艺品及旅游和文化产业等项目活动,使园区成为鲜活的具有浓郁文化气氛的动态活动场所和娱乐旅游聚居地。使九江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例如:将抗洪广场改造升级成一座弘扬爱国主义抗洪精神的主题公园,策划升格为教育基地,开发成一处更上档次的旅游景点。在增添一些当时的实物进行展出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声、光、电现场模拟,再现感人肺腑堵决口抗洪的画面,加强宣传,扩大九江的知名度,使其成为市民和游客在九江必到必看的地方。
3、九江在未来的发展中,重要的是资本的积累、吸引社会投资,推动具有内生活力的GDP增长。只有多一些加工、服务性的企业,才能创造GDP的良性发展。在发展模式上,空间资源的紧缺,要求九江必须由依赖土地资源投入的外延扩张阶段,转变为利用存量资源的内涵式发展;在发展动力上,空间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变化,要求九江必须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带动转变。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基础性和与高新科技、信息产业相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采用产业链式规划,包括创意设计、产权交易、产品品牌展示与销售等,以资本和市场为纽带,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九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园区建设,可以促进九江开发区的服务功能,只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完成“筑巢引凤”的工作。政府必需财政投入,牵头完成基础建设工作,打造文化产业的经营平台,使投资者有钱可赚,有大事业可做。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和示范效应,并进一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资源的吸引凝聚。
七、项目规划与建设原则
以“文化合作与交流”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休闲产业”为链条,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打造九江新区文化及旅游产业的交流平台。项目的整体定位要具有九江城市的特点,建筑风格应吸收中西建筑之长,同时表现出厚重、高雅的人文环境。以环境和景观营造突出项目的独特性,使其不仅具有产、供、销等产业特点,还应具有旅游购物、建筑博览、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也包括动态的各类会展活动、演出活动、游园活动,结合休闲、娱乐、商贸和教育交流,形成一定的规模,突出体验性和参与性的项目设计。
1、通过技术和文化的融合,促进创意生活消费市场繁荣,延伸产业链,坚持发展高端的先导型产业,形成集群模式,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作为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核心,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发展软件设计和服务、网络技术、电信增值、动漫游戏、媒体内容制作、图书出版、工业与城市设计、创意时尚生活等产业领域。强化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的功能和特色,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挖掘九江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
2、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成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机构——九江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中心(同时挂九江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牌),负责全面推进九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定和实施《九江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对各个聚集区域的功能和重点聚集区域、重点产业领域进行专项研究和规划。并设立“九江文化创意产业促进资金”,从产业促进的角度,以多种方式安排资金支持产业基地建设、公共平台建设,支持高成长、高附加值、高效益型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和项目。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来九江工作。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高薪聘用、兼职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造就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通过整体规划建设,可以建成研、产、学、贸一体化、产业链完善的智力密集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培育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形成科学布局、合理分工、衔接紧密的产业群;
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创意产业,把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充分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统一工作目标,形成合力。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研究机构、高校、院所、企业、创意者个人和中介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参与九江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和发展。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各级各类图书发行、影视节目制作等,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国内外文艺演出、创意文化交流等活动。共同促进九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经济的繁荣。
4、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将九江深厚的人文积淀、现代化城市建设、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九江老城区、开发区、城西港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利用九江、庐山、鄱阳湖的文化资源及各种有利条件,结合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经验,丰富科技旅游、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产品内涵,促进文化传承,提升旅游品质,形成一个新的现代文化旅游的新区和集聚功能区,在文化上继往开来,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和满足市民文化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展现九江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
二00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s:151][s:143]
在城乡结合部建设一批“农艺公园”,使鱼塘林果连成一片,村舍绿树参差,花架长廊藤蔓攀援,鸡鸣鸟啼相闻,[s:141][s:143][s:141][s: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