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有位用心灵手巧的“绣花婆婆”盛云娟


93岁村民盛云娟和她制作的香囊、刺绣,已多次成为摄影师镜头中的主角,以她为主的作品在网上、摄影作品集中均有展现。如今,循着“绣花婆婆”的名头向村民寻访盛云娟的人不在少数。
“沿着村中间的主道直走到底,走进老台门就能找到。”循着村民指点的方向,踏上光滑的青灰色石阶,跨过满是“皱纹”的门槛,抚过岁月的窗棂,天井一侧的“高龄”牡丹已过花期,静待来年盛放。
院子里共有三户人家,午后时分,一位老人坐在门墙边的竹椅上休憩,听说来找“绣花婆婆”,她指着东边的房屋点了点头。透过木窗户,隐约看见屋内老人来回走动的身影。
站在门外向内望去,一位老人正站在灶台前清洗碗具,一根清透的玉簪子盘挽了满头银丝,身着浅蓝色大襟,面容十分清秀。老人笑着走来,指着手里的相机说:“我这儿隔三差五有成群的人来拍照,除了拍老院子,还拍我的香囊和绣花。”老人回忆不起第一次有人来拍照是何时,但只要有人来她都会热情地拿出自己的宝贝。
说着她便带走上窄且陡的木梯,来到了她的藏宝之地。“北侧的是卧室,绣花、香囊全在这间呢。”打开南侧房门,一台保养甚好的“西湖牌”缝纫机摆在门口,两大老式皮箱内涌出各色布料,四周墙面挂满了各种人物画纸。值得一提的是,中间置有一台长约3米,高约1米的长桌,桌上放有厚厚一叠布料、熨斗、剪刀、尺子等各种缝纫工具。这个大约10多平米的房间就是老人的缝制工作室,93岁的她,每天乐此不疲地扎在这里。
整个房间除了必备的缝纫工具,未发现有香囊、绣花等成品的踪影。此时,老人指着房间北侧墙面上一块布,示意将其掀下。整块布架在足有一人多高的位置,里面的物件被捂得严严实实。抓住遮布的一个角落,由左往右将其掀开,只见众多香囊间隔相当地挂在竹竿上,随风轻轻摆动。它们颜色丰富,形式多样,精致的流苏、巧妙的搭配,足以看出老人的用心。“许多姑娘来我这儿见着这些香囊喜欢得不得了,人家喜欢我就偶尔送几个。如今,只剩一百个了。”原本这些香囊全部放在一个篓子里,自从来这个院子拍照的游客日渐变多,村两委特意为老人制作了一个专门悬挂香囊的竹架子,以便更好地展示。
除制作香囊外,老人还喜欢绣人物图及花朵。“我的眼神可好了,绣花对我来说不算难事,差不多半天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相比之下,较难的针线是人物刺绣。为此,她特意请孙子来当小助手,帮助完成人物框架的绘画。之后,再对照相应的模板往里面填充色彩。目前,她一共完成了四幅人物图,灵感就来源于墙上那幅“八仙过海”海报。身材魁梧、须髯飘洒的汉钟离,风度翩翩的韩湘子,潇洒风趣的吕洞宾……精巧的刺绣方式将人物神情、体态、动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人物大约需要三天才能完成,为了将人物绣得更加鲜活,老人还专门跑到县城亲自选购针线。
看着手里的这些作品,她回忆起80多年前第一次接触女红的场景……当时,老人姑姑的女红在村里村外都是出了名的好,许多人慕名前来请她缝制衣服或是手绢。12岁的盛云娟渐渐被这种氛围所感染,每当姑姑做女红她便会待在一旁观看,默默记下了选底料、挑针线、绣法等女红技巧,并逐渐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当时花了整整3天绣了一块带有荷花的手绢,越看越喜欢,时刻带在身边。”长大后,便求艺于一位裁缝师傅。一忙完手中的活,她就会邀几个同村伙伴坐在一起,边绣边拉家常,针线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今,老人的刺绣作品在同行眼中说起来可谓是珍宝,但在她看来就是雕虫小技,因为技艺娴熟于心,已经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针尖细线几十年来一直陪伴着她。
前不久,村里一位农家乐负责人找到老人,希望帮忙缝制一批员工工作服,她二话没说就把活接下了。为了赶制这批衣服,老人把做香囊、绣花的时间都挤在这儿了。“几个孩子并不支持我继续干活儿,他们怕我累坏身体。”老人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多次要求母亲与他们一起生活,以便照应,但盛云娟舍不得离开这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宅,她更喜欢独自一人扎进工作室,在多彩的色系里享受静谧的晚年时光,用灵巧的手艺、精美的作品向人们诉说着古村落的老记忆。

难能可贵的坚持

哇,好牛逼的样子

是楼主的奶奶

奶奶健康长寿https://shop100799190.taobao.com/?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1.zAQ2de

奶奶健康长寿

点赞👍

赞一个,传统手艺真在流失,要有继承人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