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社会下,如何找寻共享商业模式

共享成了商业热门话题,共享充电宝、共享充气娃娃、共享雨伞、共享马扎、共享净水器、共享单车、共享租车、共享房间、共享办公室……有些共享是真的有商业价值,有些共享纯粹是噱头,听听就行了。
网上很多人说摩拜/ofo是伪共享,很多人说现在共享都是蹭热点而已。所以,我们在剖析共享商业模式创新之路前,先对共享做一个明确界定。
共享核心是占有而不拥有,目的是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降低需求者的使用成本。
比如:我家里要挂一幅画,但是需要电钻。我会有四种方式实现钻墙挂画这个任务。第一种自己买一把电钻,第二种去租一把电钻,第三种找邻居/物管借一把电钻,第四种请人帮我挂画。
第一种不是共享,因为不满足共享核心定义,占有而不拥有。第二种算共享,因为对我来讲,这把电钻我有使用权,但我没有拥有权。第三种虽然满足共享的核心,但不算共享,因为过程中没有产生附加价值/经济收益。第四种也不属于共享,而是属于购买服务。
因此,从共享的定义出发,就会诞生2种商业模式(如下图)
第一种就是平台商业模式,比如uber、滴滴(现在已经不再是完全的平台商业模式了)、airbnb等。这个模式的竞争核心是网络规模优势和平台规则。用户双方在平台得到的利益越多,汇聚的人越多,平台的网络规模优势就越大,竞争力就越强,用户转换平台的成本越高。
第二种就是分时租赁模式。比如:以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以街电为代表的共享充电宝等等。这个模式的竞争核心是用户获取的便利性,但是对资本规模需求大,资金回收慢、竞争门槛低。可以按次、按时、按使用量收费。
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平台模式,什么样的产品分时租赁模式比较好呢?
平台共享模式适合:社会上有足够(密度和广度)的闲散资源,而这些闲散资源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能够供其它人使用。如果拥有这些资源,获得成本很高(不完全是价格高,而是使用的价值没有价格高)或者使用频率或者利用率低。
这里我们除了能想到车子、房子这些闲散资源外,还有没有其它的闲散资源呢?私家停车位?早上的饭店门口?酒店的空置房?公司的会议室?白天的ktv?货车?邻居家的工具?邻居家的儿童玩具?……还有很多。这些是否能够产生商业机会,还需要其它的评估(今天暂且不细分析)。
分时租赁模式适合:用户购买成本高、使用频率低、利用率低、维护成本高、看管成本高、丢失风险大、处置成本高,满足其中2点以上,且可以互联网化/物联网化、用户规模足够多、用户学习使用成本足够低,这三个基本的硬性条件,就可能有分时租赁模式生成的机会。
分时租赁模式最佳运营者是本身就从事生产、销售可满足分时租赁的企业/公司,提高长期收益率和市场占有率,把一次性收益所得,变成长期收益所得。比如喜利得工具,比如办公设备、净水器、汽车、自行车……
共享的商业机会是否能够成立?是否变成一个可以规模化、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是否比较容易建立护城河?这需要更加细致的考量。但是起码,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拥有可随时思考什么东西有共享的商业机会、采取什么模式的理论依据了。关于如何评估是不是商业机会,下次我们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