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盛宴,无价的收获
奎文区金宝双语学校 王希娟
今天下午,我参加了我们王冬梅工作室的例会,这次例会是对省课程改革研讨会的反思会,也是工作室成员的交流会,由于我的外出学习没有赶上这次省会的洗礼,但是享受完伙伴们的交流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有一种“折大了”的感觉,突然感觉自己好像落后了一大截,所以今晚,我处理好了明天的课题汇报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想为自己补上一个反思,反思别人的反思,享受别人的收获。
在梅梅老师语速飞快的阐述与主持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次省会给大家带来的收获和思考是前所未有的,带给我们对课程的新理念、处理课堂实施的新策略是全新的。在每位成员交流自己的收获时,我都认真地倾听和记录,感受他们的感受,反思他们的反思,思考自己的思考。感受有四:
首先,团队的智慧压倒山
。在老师们的交流中,谈到的最多的是老师们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开诚布公,互相的献计献策,从活动照片中也能看出,老师们的深情是那么专注,彼此之间是那么的默契,所有的人两只眼睛都充满了激情与工作的兴奋,令我好生羡慕!更加让我觉得加入王冬梅工作室和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们在一起,我是多么幸福。
其次,经历痛苦之后才是真正地成长,快节奏的思维之后要用点时间来沉淀。
很多老师谈到设计量表时的痛苦,又到了最后的豁然开朗、无比轻松,我觉得由于知识匮乏、策略短缺、经验不足导致的痛苦只是暂时的,想办法攻克它之后的快乐是别人所无法感受的,在我工作中我也经常会遇到这种类似的“成长瓶颈”,能突破它,走过来就是成功,就有收获。有时候我们往往会被收获的喜悦冲昏了头脑,所以在快节奏的思维之后,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沉淀自己的收获,我觉得是很有必要,也是必需的,这次工作室例会就是一次很好的沉淀,我们沉淀下了智慧的金子。
其三,反思别人的反思,也会别有洞天。
一下午的时间,撇开学校里的这事那事,让一切烦我的事情走开去,我跟随着每一位老师的交流边听,边想,边记,享受着这些交流与收获,也成长着别人的成长。在听老师们交流观课量表的反复出炉、回炉时,我看着每一张修订过程中的观课量表,我就在想它为什么不适合操作?修改之后做了哪些改变?最终的量表就一定是最最合适的吗?没有修改的余地了吗?当然,我也发现,所有的最终运用的这些观课量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专业、简洁、凝炼、可测、可操作。这是我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我这次会议的收获之一。
其四,观课评课由“粗犷”走向“细腻”,由“自由”走向“用数据说话”。
以前的评课都是评课人依据自己喜好和自己的观念进行评价,除非是经验丰富、思想前沿的专家,但是不管谁评,主观臆断占很大成分,但是这次观课评课让数据做了主导,不需要专家和名师,我们一般教师就能依据数据做出较为合理的评价,我认为这是一种评课艺术,也是一种评课技术,是值得推广的。
突然地、一气呵成地写完这些感受,我觉得心里突然舒服多了,就像一个逃兵打死了一个敌人似的,将功补过了,亡羊补牢,犹时未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