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临汾市西北边缘。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219平方公里。永和东邻隰县,南连大宁县,北与石楼县接壤,西与陕西延川县一河之隔。
永和县总面积为1212平方公里,全县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14个自然村,总人口53539人(2002年)。县政府驻城关镇。2009年,永和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87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
县境有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永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独具魅力。永和县人类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2008年,永和乾坤湾被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之一。
永和县历史悠久,早在数十万年之前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即有远古的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商、周属晋之同姓诸侯国蒲(今石楼);春秋时代仍属晋之蒲,置楼邑;战国属魏蒲阳(今隰县),仍属楼邑;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属河东郡北属(今吉县);西汉置狐讘县,属司州平阳郡。
唐武绥二年(619年)置东和州,贞观初东和州,改北楼县为楼山县,后改为永和县,属河东道隰州。
五代永和县废,先后属梁唐、晋、汉、周之隰州;北宋复置永和县,属河东路隰州;金属河东南路隰州,元属山西行书省赭宁路隰州。明属山西省平阳府隰州;清属山西省隰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1年)直属山西省;1913年属河东道,1916年复属省,1926年9月属山西省第六行政区;1929年改属第四行政区;1934年9月永和县解放,1935年元月属晋绥边区吕梁分区第十专区,后改属第九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属山西省临汾专区,1954年9月属晋南专区,1958年9月25日撤销永和县建制并入吕梁县,1961年5月28日恢复永和建制,1970年复归临汾地区。
永和的枣子比较好!
一堆废话没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