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秦朔秦朔朋友圈今天
关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229篇原创首发文章
大家都有点焦虑时,聚会就会增多。这不,又要参加一场沙龙,头脑风暴,抱团取暖。与会者来自经济、证券、实业、研究、媒体等方方面面。
“喂,有没听马云的最新演讲?说未来10到15年制造业的痛苦远超今天大家的想象,说贸易争端不可能两个月、两年解决,要有20年长期思想准备。”有人说。
“我快被电商搞歇菜了,还能痛苦到哪里?”做零售的老板嘟囔着,“我关心的是特朗普有没有可能被弹劾掉?”
“那不可能,你看美国股市有多好!减税,企业利润提高,股价就涨,家庭财富净值创新高,失业率也降到3.9%。再看看a股!”有人回应。
“a股也快到底了吧,你看上市公司半年报,二季度市场大跌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一直增持,9月阴跌这一段,一些qfii还在加仓。老外对a股好像比我们正面。”基金公司的人说。
话题从股市转向楼市。“房地产是个大问题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最近郁亮在万科月度例会讲话,说方方面面都进入了转折期,万科战略检讨的结论是四个字,‘收敛’和‘聚焦’,要把‘活下去’作为未来三年的基本要求。碧桂园的中报里也说要降低增速了。”有人很担心。
“房地产的好日子太久了,是该降降。几千家a股公司市值加在一起才等于6个‘苹果’,几个一线城市就相当于美国房地产市值的一半,是不是太夸张?要我说,最近中国经济的亮点是小米、拼多多、蔚来、美团这些有新模式、新动能的公司成功上市,海底捞也要上市了,只不过都不在a股。还有就是技术创新,华为、阿里巴巴、大疆、商汤科技这样的公司都在大力投入研发。如果研究开发在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都靠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经济转型才有希望。”
这位抨击房地产、偏爱独角兽的仁兄滔滔不绝,但很快也被质疑,依据是滴滴的危机,独角兽的亏损,共享单车的一地鸡毛,以及投资圈里蔓延的寒意。
三言两语,你来我往,说到了民企。
民企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说是“56789”——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50%;对gdp、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贡献均超过60%;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贡献超过70%;对城镇就业的贡献超过8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90%。但最近,一谈到民企,似乎都在叫苦。
经济学教授说:“对民企再怎么重视也不过分,因为民企乃就业之本。1978年,我们只有14万城乡个体劳动者,而到去年底,我们有6580万户个体工商户和2726万家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支撑起了就业的根基。
目前民企到底是什么情况?是全线困难,一蹶不振,还是结构性调整、有喜有忧?
“不能一概而论。有民企之困,也有民企之新,像小米、oppo、vivo、海底捞都很亮丽。吃的穿的都有很多网红品牌,潮品牌。要分门别类地看。”金融数据公司的分析师拿出一叠数据,分析开来。
“民企大致可以分三个层次,上面是上市公司;中间是规模以上企业(规上工业企业标准是年销售额2000万元);最下面是广大的中小微。
“先看上市公司,根据《2017年民间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数据分析报告》,到去年11月30日,a股3444家上市公司中,民企占2101家,2017年前11个月新上市企业中民企占86.7%;剔除利润最多的金融行业后,民营非金融公司有2095家,整体营业利润率为9.5%,他们以占比22.5%的资产完成了占比31.1%的利润,盈利能力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这说明,民企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是比较强的。
“再看深交所披露的2017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年报数据的有2105家,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0.58%,其中主板公司增长35.62%,中小板增长18.89%,创业板降低15.21%,剔除业绩波动剧烈的权重股温氏股份和乐视网后,创业板净利润增长4.43%。这说明,民企主导的中小板特别是创业板,新兴产业、科技公司比较多,成长有波动性,还不稳定,但不是一团漆黑。从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数据看,地方国企、央企、民企的利润增速均比2017年上半年有15%-25%左右的增长,民企的增速还高于央企。通过这些数据,至少从上市公司看,民企的表现还是可以的。
“但民企确实遇到了困难。一是不少民企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权质押,因为股市下行,跌破平仓线,不得不出让控制权;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企的利润表现落后于国有控股企业,而且落后还比较多;三是最下面的中小微,因为金融紧缩、环评提高等原因,困难大大加剧。”
听了分析师一席话,大家明白了,当前民企之困不是全局之困,是结构性之困,越往下越困难。至于困难的原因,大家有些看法是一致的,比如整个消费增长趋缓、中美贸易争端造成心理冲击,这是所有企业都要面临的,民企比较特有的问题是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得到公平待遇。也有人直言,一些民企的危机更多是自身因素,如过度投机,高杠杆粗放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与时俱进转型升级。还有人说,不少民企过去在劳工待遇、环保要求、税费缴纳等方面的标准比较低,现在要补课了,就不适应了。因此,国企要改革,政府要改革,民企也要改革,要提升素质。国企、政府、民企,三改齐发,“民企之困”才能走向“民企之春”。
第一个讨论的问题是税费。
经济学教授说话了:“我来给大家讲两组数字。一组来自世界银行前两年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在不含增值税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税费负担(税费额/利润)是67.5%,在190个经济体中排第131位,对比起来,美国是44%,瑞典是49%,德国是49%,印度是61%,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为34%。我们税费中的社保费占企业利润的49%,美国是百分之十几,瑞典是高福利国家,也只有35%。第二组数字是关于社保的,中金公司最近测算,明年社保征收交由税务部门进行后,如果缴费基数完全规范化,同时也不降低社保费率,征缴收入可能增加7000亿元左右,其对整个上市公司的影响是盈利会下滑3%,民企上市公司利润下滑约8%,中小创公司利润下滑约9%。很多民企利润很少,已经在走钢丝,风再大点真的就会被吹下来。”
政府官员的看法则有不同:“关于社保征缴,国务院常务会议说要按‘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的部署,确保现有征收政策稳定,对历史形成的社保费征缴参差不齐等问题,严禁自行集中清缴。但大家也要看到,为什么这一点国企很少提意见?说明国企相对规范。《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8》说,中国目前只有27%的企业社保缴费基数是合规的,15.8%的企业是按固定工资缴纳,按缴费下限缴纳的企业占比为31.7%。就是说,我们表面税率高,实际负担没有那么厉害。靠少缴社保费总不是长久生存之道吧。”
做企业的接过话头:“你这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现在国企解决了多少就业?民企解决了多少就业?国企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程度高,大机器生产,用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不高,而民企很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没有国家投资,自己找饭碗已经不容易了,特别是小微,利润率那么薄,用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又比大企业高很多,如果硬要它交,算算账划不来,那只能裁员或关门,大不了不做了。怎么办?还有个问题,各地的企业工资统计,中小微企业因为分散,很难统计到,他们收入低、在统计中又被忽略,导致各地确定缴纳社保的工资区间对他们实际上偏高,他们本来没那么高工资,按偏高标准缴社保,根本没能力!”
第一个问题告一段落。
结论:企业税费偏高,社保费的标准更高,对更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民企来说,无论税收还是社保,足额规范征缴至少目前不现实。苛刻地一刀切,很可能一片片倒下。必须从长计议。
第二个讨论的话题是爆仓。主要是券商投行部的人在讲。
“我这些年一直服务民企上市公司,没看到今年这么惊心动魄的,那么多中小市值公司的股价跌掉一半,甚至百分之七八十。大股东的股票质押跌破平仓线,债务危机一触即发。此时谁不差钱呢?央企和地方国资。他们积极‘买壳’,今年已有20多家民企上市公司向国资转让了控制权。如果不是‘窗口指导’不许轻易平仓,我估计有好几百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要换人。到9月中旬350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离职,去年离职了478位,如果接下来还有爆仓的,估计从2017到2019年,上市公司董事长离职的会突破1000人,绝大部分都是民企。”
媒体提问:“那你觉得,这种控股权的‘国进民退’,是有意为之的部署,还是市场下跌后的自然结果?”
“应该说,是资本市场下行等一系列客观因素造成的综合结果,并不是政策方向。但从一个更大的视野看,民企纷纷爆发债务问题,不得不卖壳,和他们在融资、发债评级、银行资金接续等方面天然不利的条件又是分不开的。‘去杠杆’是大势所趋,不去确实不行,但金融机构都厌恶风险,民企就会首当其冲。同时,一些民企的危机和他们乱投资,乱并购,乱做账也有关系,赶上这两年证监会加强监管,也引爆了不少雷。你看有些出事的民企同时也有财务造假、业绩‘大变脸’、涉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合同诈骗、票据诈骗等问题。”
券商人士把大股东遭遇危机的关键原因讲了一遍。
一个和定向增发(指向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有关。2006年推出的定增,意味着放宽上市公司的融资条件,资本市场一度有90%多的股权融资都通过定增。2012年前定增没有太大问题,个别发行有困难的,大股东就说我来做个保底,支持上市公司融到钱。2013年之后定增变味了,股市向上,有券商发报告提出“万点论”,2014-2015年很多大股东主动要求保底,他看到的都是赚钱机会,比如股价15、16块钱,13、14块钱搞定增,最高涨到60块。他当然愿意保底,明股实债,想把上涨的大头都提走。大股东保底,谁给他资金呢?银行、国企,他们也觉得定增是个好品种,私募也进来了,大家携手帮助大股东配资,先是1:2配,通过夹层甚至按照1:9配,大股东的利润非常可观。
2015年股市大跌,但之后定增还是很受欢迎,因为大家认为3000点是底,定增很安全。所以大股东继续保底,当“劣后”(指给参与定增的优先级投资者固定回报,他拿剩余收益)。谁想到股市这一年多来,杀的最厉害的就是中小盘、创业板。这时所有参与定增的人都是输家,一些大股东东挪西借要兑现承诺给别人的固定回报,陷入了债务危机。
第二个问题是股权质押。大股东的财富都在上市公司,靠股权质押融资最方便,有的大股东把几乎100%的股权都质押了。这有客观原因,股市上涨时上市公司习惯做并购,但程序慢,审核时间不确定,所以大股东先用股权质押,融资把资产先买下,再注入上市公司。股市好的时候,券商争先恐后帮助大股东做质押融资,券商的资金成本是4%到5%,融给大股东7%-8%,吃这个差价。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后就买资产、进军别的产业、买别的壳,等等。但股价下来了,这个模式就不成立了,如果没钱补仓,股权就要由债权人处置。这中间又赶上了“质押新规”,比如原来可以按面值6折质押融资,突然收缩到3折,还有“减持新规”,对大股东减持股票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严格限制,无法通过减持变现,于是纷纷爆仓。
“所以从目前上市公司这些‘国进民退’的案例看,应该说是一种市场行为。历史上,民资收购国企比较多,特别是‘国企抓大放小’那个阶段,国企真的不行。现在国资入主一些民企,不是说企业本身不行了,而是大股东因为爆仓,公司易主了。‘消灭’了大股东,但企业还在,还正常运行。”
媒体继续提问:“照你这么说,大股东‘国进民退’很正常。但国企就没有债务问题吗?负债累累的城市投融资平台公司就有现金流还债吗?为什么银行还在支持他们,而民企只能卖股权?还有,大股东股权质押,有多少比例是正常的融资需要,有多少比例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投机?”
“问的有道理。国企和民企在金融资源供给方面待遇不同,是事实,这是我们的市场文化,一时改不了。最近这两年‘去杠杆’,金融机构加强风控,打击‘非标’(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收拾空转资金,这对以往的高杠杆融资造成很大冲击。其实很多国企和政府投融资公司也是高杠杆,也亏损,但他们是有办法的,可以缓冲的,银行会保的,而民企没有‘保护伞’,资金链说断就断。比如企业发债,国企是aa+,民企只能评到aa,那民企发债的利息就高,而且根本发不出来。因为市场上充满对民企的不信任。所以,一刀切去杠杆、收缩流动性,会错杀一些只是一时资金紧张的企业,信用一收缩,大股东为避免信用违约、不连累上市公司,甚至被逼去借p2p和高利贷,还利息都是不小的数目,这就形成了‘负反馈’。
“但是大股东自己确实也要反思。虽说融资难,但上市公司比起中小微,融资出路还是很多的。如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