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VS人类智慧 学者:命运依然攥在人类手中

人工智能vs人类智慧
人工智能vs人类智慧
当下,“人工智能”这个本来属于人类智慧之下的产物,居然紧紧抓住了人心,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著名文化学者
人体工程学创始人
中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当下,“人工智能”这个本来属于人类智慧之下的产物,居然紧紧抓住了人心,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猝不及防地由尚未完全感受透彻的信息时代走进了被称为“人工智能”的时代。与以往数十年技术发展不同的是,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应用而来的。人人都在享受它带来的成果,似乎人类正在和人工智能共同生活着。而谈到“人工智能”这个概念,人们的脑海里也都会浮现出好莱坞商业电影里的可怕场景:无数机器人经过人类的培训,学会了思考,拥有了智慧,最终占领了我们的家园……虽然这都是科幻情节,但还是着实让人类为自己的命运捏了一把汗。现实中一场比一场更激烈的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全球大讨论推波助澜,智库专家、科研学者、it精英、媒体界、文化界……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各种角度进行深入解读,众说纷纭。人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人工智能的未来,大多带着极端悲观的色彩。于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加速前进”的背景下,人类无意识地陷入迷茫、担忧甚至恐惧的境地。
恐惧,来自对前景的预测
恐惧,来自对前景的预测
大潮来临时,人们总会将目光投向那些顶尖科学者、行业巨人,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答案,以冰释迷惑、困惑。而越来越多的顶尖学者、行业巨人似乎也不负众望,因此开始公开发声,以科学的名义、以名人的效应做出各种预测:
——霍金的预测
2017年4月27日,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在北京举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通过视频发表了题为《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家园》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霍金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警告了。在不久前,他就曾向英国《独立报》表示,人类必须建立有效机制尽早识别威胁所在,防止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的威胁进一步上升。他甚至认为,生物大脑和计算机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机器人可能会不听从人类的指挥。
——马斯克的预测
美国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说:人工智能是“我们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失业,需要在监管上更具有前瞻性,而不是消极应对。否则,等机器人杀人,人类还不知道怎么应对。今年9月4日,马斯克又连发多条推特,重申上述观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他是想告诉人类:忘了朝鲜吧,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将是ai。
——比尔∙盖茨的预测
继霍金和马斯克之后,另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是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他多次表示了对人工智能的担心,警示人类必须关心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他说:“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驾驭,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若干年后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就将成为人类的心头大患。”
——香农的预测
信息论之父、美国数学家克劳德·香农早就说:“我设想在未来,我们可能就相当于机器人的宠物狗狗,到那时我也会支持机器人的。”
类似的名人发言很多,而以这四位不同领域的顶级人物为代表。
霍金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也被称为“宇宙之王”。他主攻宇宙论和黑洞,所著《时间简史》轰动世界,所提出的关于时光机、外星人理论、星际移民以及霍金悖论等都为世界人所称道。这位在科学界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学者,总是向人们抛出各种震惊的言论。这次也没有例外。尽管他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还是抱有乐观的态度,但他的权威性还是吓坏了人类。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霍金是以为物理学,他,探索和成就的是物理科学领域,而不是全部,尤其不是生物科学、人体科学。如此而得出“生物大脑和计算机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这样的结论是否具有权威性、指导性?
可能会成为“21世纪爱迪生”的大发明家马斯克是大名鼎鼎的“钢铁侠”(ironman)原型设计者,他的突破性思维曾诞生了十项改变世界的发明,如特斯拉电动车、超级高铁、特定位置搜索等。他所面对和熟悉的还是机器、电脑,而非生物科学、人体科学。如此得出可靠的“等机器人杀人,人类还不知道怎么应对”的结论?
盖茨是当然的顶级人工智能专家,他在设计计算机程序中自然有比人不可比拟的体会和经验,但我们还是不能理解他所说的机器的“足够智能”究竟智能到什么程度,是否堪比人类智慧。
香农是被称为“天才中的天才”的人工智能先驱、学者,他的话尽管有些含蓄,但我们还是从中捕捉到一个信息——人类会被机器奴役。那么他有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的智慧到底有多高?
对两个事物进行比对而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对前景错处准确的预测,前提是对两者都具有充分的熟悉,否则,结论不可能客观,更不可能正确,预测也将失去意义。四位人物显然都是他们各自领域的顶级专家,在其领域具有特殊的权威和地位,我相信他们也不是轻易做出这样的预测的,但他们对与人工智能做比较的另一面——人体了解多少?如果他们面对的两个对象,一个是透明体,一个是黑箱体,那么结论和预测就值得商榷了。
当然,也并非所有学者都如此悲观。
以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为代表一些学者观点恰恰相反。彭罗斯认为,作为一种算法确定性的系统,当前的电子计算机无法产生智能。2016年,智能时代领军人、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杰瑞·卡普兰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提出如下问题:当机器人霸占了你的工作,你该怎么办?机器人犯罪,谁才该负责?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价值如何重新定义?并指出: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两大灾难性冲击:持续性失业与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机器正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类的工作,不管你是蓝领还是白领。而针对未来社会将要发生的这些问题,他从企业、税收和保险等机制上构建起了一个有益的经济生态,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技术发展中获益,带领我们一窥人机共生下财富、工作与思维的大未来。
但这种观点并未形成主流,自然也未消除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就连卡普兰提出的那些建议和解决方案也未能给人们多少安全感,最多是温柔的心灵抚慰。鉴于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预测,大部分人还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可发展到与人类能商平行的程度,甚至在一些领域还会超过人类。于是人们恐惧起来——有一天自己创造的机器会比自己更聪明,这个世界最终会被人工智能统治,人类将彻底失去自己的家园,人类生命随时都会被机器人索取。
为什么人工智能会如此牵动人心?因为它让人类第一次陷入将被颠覆的绝境。人类曾经何等骄傲,认定自己是地球的主宰、万物的灵长,现在面对自己制造的一个工具,却表现出极端恐惧。各路专家学者给出的解读越多,人类越是恐惧。这是从未有过的。
机器,你到底做了什么
机器,你到底做了什么
人工智能都做了什么,让人们如此迷茫、担忧甚至恐惧?
第一个令人震撼的人工智能事件发生在1997年5月11日。是日,美国ibm公司的“深蓝”超级计算机以2胜1负3平战胜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2006年,浪潮公司的天梭计算机与5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对决,结果5位大师败在天梭手下。2011年2月17日,“深蓝”的同门师弟ibm人工智能系统“沃森”在美国老牌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中挑战两位人类冠军,最终轻松战胜两位人类冠军。2016年3月,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九段与谷歌alphago对决,最终alphago以4:1战胜李世石。2017年5月27日,世界围棋等级分排名中首次排名第一的中国职业九段棋手与alphago巅峰对决,最终以柯洁三连败告终。
这几次对决,堪称人工智能历史上的经典,无一例外地都是机器战胜了人类。
2017年6月,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和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计算机创造力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惊人的发现:他们的研究人员共同创造出一种叫创造性对抗网络can。据称:gan的作品色彩斑斓,过渡自然,线条抽象但不生硬;更关键的是它有自己的风格,独立于其他流派。而被邀请参加实验的人也认为,gan的作品高于人类艺术家的作品。几乎同时间段里,机器人“创作”的诗歌、小说、喜剧等也诞生并出版。
艺术创造力一直被人类视为独有的能力,因为艺术创造不仅需要思维,更需要情绪、情感、心理的参与,完全是个体对自然、社会独特感受和认知的结果,所以它也被视为人类智慧对抗人工智能的最后一座堡垒。现在就连艺术家也不可避免地被机器人取代,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解读,还需要正视人类自身
解读,还需要正视人类自身
那么人工智能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会不会真的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灾难?人工智能vs人类智慧究竟谁是地球未来的主宰?人类的命运会被掌握在机器人的手里吗?我们真的需要对自己的命运担忧甚至恐惧吗?这种担忧、这种恐惧到底有没道理?有没有必要?
弄清和说清这样的问题,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人类又无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掉这样的问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观察、探究,会看到截然不同的结果。要真正弄清这些问题,仅仅靠预测还不够,还需正视人类自身,因为与人工智能做命运对决的是人体。
作为人体工学创始人,我从很早就开始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并探寻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人体与环境关系的科学,是由本人于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其实践经历了近30年,期间不仅在中国走遍大江南北,且惠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遍及各领域;其理论也在应用中得到了验证、纠正与完善、发展。人体工程学不拘泥于任何地域、党派、宗教、科技门类的束缚,融古今中外人类知识精髓于一身。其基本目的是:启发人体本能、激发人体自能、焕发人体潜能、催发人体机能、开发人体技能,使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等各尽所能地健康运行。其基本使命是:实现人体健康、人体成功、人体幸福。人体工程学既是科学又是技术,其构成体系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事物本质和易变规律的揭示,是其研究自然、社会、思维、情感和灵魂的本质、特点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科学包含时间论、空间论、信息论、能量论、环境论、系统论、平衡论、全息论、控制论,是根据实践经验和人体工程学基础科学形成的各种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工程科学包括时间管理工程、空间管理工程、信息管理工程、能量管理工程、环境管理工程、系统管理工程、平衡管理工程、全息管理工程,是把技术科学直接应用于操作的实用科学丰富,即以某种规划设计为目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活动,将特定事物转化为目标事物。因为人体工程学的集成特性,所以对事物的观照具备了全息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而非单纯的物理、化学等角度。这为它得出更客观更精确的预测或结论提供了保证。
下面就是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做出的解读。
误会,来自对智能概念的误解
首先要说:从人工智能诞生以来的两种对立看待人类命运的观点,其中有很大的成分是一种误会。
无论在哪个领域,机器人与生命人的对决,都可称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的对决。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如何让人怕到这种地步?
事实上,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不仅是缘于有些顶级学者的预测或预言,还在于对“智能”这个概念的误解和误用。今天,智能家居、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房屋、智能工厂、智能城市、智能马桶……各种被冠以“智能”的产品几乎覆盖了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全部领域,甚至深入到了人类的性生活。平时大家都这样叫着,谁也没去探究这些被冠以“智能”的工具究竟“智”到什么程度、“能”到什么程度,现实的体验就是给人带来了便捷、效率和想要的结果。而真要面对人工“智能”这个概念,人们就不得不去思考了。
所谓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简单说就是智能型机器,即创造智能程序,令机器能完成类似人类的工作。其本质不过是人类利用机器可快速、高速反复循环的功能,替代人类完成某些机械化的操作。其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设计一个真正能在人类所处环境中表现出像人类一样智能行为的机器。人工智能的种种,都为了让机器更加相似于人类,甚至具备人类的能力,或者在具体领域更加优秀于人类。这个概念其实是60年前在剑桥实验室中产生的,就是说它比人类对它的恐惧早生了60多年。只是那时它还没“长大”,所以人类并不怕它。但作为发明它的人——现代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没有忽视它。图灵在他那篇名垂青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