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他是海都的第一批“铁粉”;10年前,海都帮他圆大学梦;后来,他出钱出力为海都助学加油;13年来,海都利群阳光助学帮近4000名贫困学子圆大学梦
n海都记者 陈燕燕/文 毛朝青 林丹/图
2017年8月,林楠参加海都阳光助学励志报告会,分享自己的求学故事(林丹摄
海都讯 林楠是福州人,仅28岁,却已和海都相识20载。
1997年他8岁时,懵懂识字,成了海都报的第一批“粉丝”;16岁,父母双双下岗,开了个卖报亭,卖起海都报,这一年,他第一次参加海都报的助学活动;18岁,他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海都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帮他圆了大学梦。如今,他在台湾读博,仍关注海都,关注海都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多次出钱出力,帮助其他寒门学子。
海都创刊20年,公益从未停步!13年来,海都阳光助学活动已资助近4000名贫困生,林楠只是其中之一。如今,不少人已完成大学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开启精彩人生,唯一不变的,是他们与海都的情缘。
海都帮“小粉丝”圆了大学梦
今年国庆,林楠又回到福州,陪伴着父母,在鼓楼公交车站旁卖海都报。
林楠还记得,1997年,海都报刚创刊,厚厚的一摞,不少福州人争相传阅,姑妈成了海都报的第一批订户。那时,他刚上小学,识字不多,常缠着父母,给他读报纸上的新鲜事。
也正是这份报纸,让林楠知道了海都·利群阳光助学,结下了更深的缘分。
2005年夏天,海都报初次联手浙江中烟集团,启动助学行动,记者带着省内各设区市的10名高考寒门状元,和20名城里孩子结对子,一起军训、劳动、游玩。当时,林楠还在读高一,作为城里孩子参加了活动,还和建瓯状元吴进结了对子,“我们常联系,他教了我不少学习、生活的经验”。
两年后,林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他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但父母微薄的收入,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父亲心脏病,母亲胃病,家里的报摊只能糊口”。
林楠再一次想到了海都报。2007年,海都助学组联系了一位福清的企业家,包下了他大学四年的费用,还安排他当家教,赚了点生活费。林楠才轻装上阵,顺利上了大学。当时,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林妈妈乐坏了,她踮着一双跛脚,乐滋滋地跑进跑出,直念叨着“世上还是好心人多”。
他送来3000元帮助其他贫困生
十年来,林楠辗转北京、台湾求学,一直与海都助学组保持着联系。每年夏天,一到助学季,林楠就成了最强后备军,随叫随到。
2008年,他在北京奥运会当志愿者,特意从赛事现场发回一段视频,请记者在助学励志报告会上播放,给学弟学妹们鼓劲。
2009年,他读大三,暑假回榕,他找到海都助学组,要求当志愿者。在最炎热的两个半月,他东奔西跑,要组织募捐活动,还要核实数百名贫困学子资料,常加班到很迟,周末也没休息,可他从来没喊苦说累。
“在我最难时,海都帮了我!我有能力了,也要帮别人!”2012年,林楠成功申请了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研究生,赴台前,他回到海都报,看望曾经帮助他的好心人,还掏出3000元,捐给其他的寒门学子。林楠说,这笔钱不多,只能解决部分学费问题,但是他打工攒下的。那一年,海都报举办助学励志报告会,林楠走上演讲台,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奋斗故事。
如今,林楠已是辅仁大学工商心理学博士生。今年暑假,他再次参加海都举办的助学励志报告会,对着280多名受助学子,讲述自己多年的求学经验与阅历,鼓励学子们及早制定人生目标,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他动情地鼓励学弟学妹,“苦难是一种资本”,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打倒,只要努力,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好,并将这份感动和温情,一直传播下去。
助学13年 近4000学子改变命运
海都·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是报社各项公益活动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项目之一,13年来,已有近4000名学子受益。
每年酷暑,海都记者随助学直通车,在八闽大地巡回,深入贫困山区入户走访,收集并核实学子资料。同时,在福州举办绿丝带行动、奥运冠军领衔公益健步走、中石油加油站劝募等大型市民活动,筹集助学款。13年来,活动规模逐年扩大,部分学子不但获得5000元的大学启动资金,还得到一对一的结对子帮助,免除4年学费之忧,可以专心投入学习。
编辑: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