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乱象:说说跟团旅游的那些奇葩事儿

案情回顾一:
网友刘先生通过百度口碑爆料,他在北京讯程启航国际旅行社报名参加北戴河两日游项目。该项目的费用为原价480元,优惠价288元,“无任何自费费用”。
然而等上了旅游车、到了北戴河,突然上来一个自称负责他们这两天行程的导游说,北京的报名渠道很乱,胡乱承诺,胡乱报价——这是一番“有预谋的交代”,为的是给接下来行程中发生的一切做好铺垫。
“(第二天)的景点山海关总兵府,秦始皇求仙入海处,神秘岛(也称蟹岛度假村)等景点也都是自费景点,收费两百元,晚上根本没有北京报名点承诺的准三星住宿,只能住客栈的三人间四人间,除非每个人加50元,可以安排好一点的宾馆住。另外餐也不像北京报名点承诺的,只包含周一的午餐和明天的早餐。”
刘先生介绍说。
事发之后,同行的游客纷纷给自己的报名点打电话,但由于大家大多数都是从酒店前台临时报名点报名的,而不是通过正规的旅行社,因此打电话到报名点只能是扑空。有游客打北京旅游投诉的电话,得到的回复却是“私人报名,没办法处理”,被宰的游客们维权无门。
案情回顾二:
国庆期间,王先生通过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为父母报名秦皇岛二日游项目,这个旅游项目分为280元、380元、400元不等的价位,380元和400元为vip,可以享受更为舒适的服务。王先生为了让父母舒服一些,便购买了380元的vip。
然而到了旅游目的地之后却发现,无论是什么价位的服务,vip游客和普通游客的服务没有任何区别,询问领队的人员,得到的回答是“谁答应你你找谁”。
这样毫不负责的回答还不是最让人心寒的。针对“vip”服务的问题,有个导游还理直气壮地站出来说:
北京的旅游公司以极低价格把你们转手给我们,我们地陪要服务好你们,但也要赚钱糊口,你们被骗了几百元是小事,千万别影响旅游心情…
导游的这几句话,同样也是一种“有预谋的交代”。据王先生介绍,这个号称vip的旅游项目接下来全都变成了收费项目,“两顿正餐都是自己掏的钱,住宿直接拉到农家院,大通铺黑褥单,厕所脏的没法进,若要住宾馆,再加100元……”
最后,原价380元两天一夜的“vip”之旅,两位老人花了1700多元才“狼狈逃回家”。
野蛮生长的旅行社
国内旅行社的乱象,尤其是国内小、散旅行社的乱象由来已久。广大游客所遭遇的各类奇葩经历,并不是个别旅行社或个别导游人员素质低下导致的,而是有着深层的行业原因。
首先,国内中小旅行社混乱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旅行社的行业准入门槛比较低。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目前我国的旅游市场中,注册一家旅行社,注册资金只需要小几十万元,同时再租一间办公的门面,购置一部电话、一部传真等“基本设施”就可以“开张”了。而比这成本更低的是“挂靠”、“加盟”等方式,不需要自己注册公司,只要找一家大的、有一定名气的旅行社,缴纳一定的加盟费即可“加盟”,从此便可以打着大旅行社的名义招揽游客;甚至有的旅行社会采取“零加盟费”的模式,每年从加盟商的流水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提成,在这种模式下,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旅行社”,只需租一间宾馆房间、支一张桌子、配一台电脑,就可以收钱揽客了。
甚至,在这一行业野蛮生长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包桌”“租工位”等现象。人民日报曾做过调查发现,许多正式注册的旅行社将公司多余的工位租给第三方或个人,承租方只需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以该旅行社的名义招揽游客做生意,而无需自备办公场所、设施,以及办理工商注册等!
极低的准入门槛,让这“旅行社”这一行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投机取巧、浑水摸鱼之辈。
食物链末端的导游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上的导游群体大都没有与旅行社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也不能享受稳定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福利。这一群体往往没有基本工资,大多挂靠在导游管理服务公司名下。基本的生活保障压力,再加上越来越严重的行业竞争态势,使得导游不得不从“别的地方”赚钱。
对导游来说,这“别的地方”就是游客,而从游客身上赚钱有一个行内的说法叫“赌团”。
所谓“赌团”,跟“赌石”的形式差不多。买家高价买来一块朴实无华的石头,剖开之后若石中有玉就赚了,没有玉那就赔了,自认倒霉。“赌团”也是这个道理,据之前有媒体深入调查,导游从地接社接手一个团的游客,不仅不会从旅行社拿到相应的报酬,而且还要支付一定的“人头税”,相当于从“旅行社”把这个团买过来——这个价格是高于旅行社向游客收取的费用的,这也是旅行社压榨导游的一种方式。
导游“买团”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赌博”,赌的是这个团的“承受力”和“购买力”。导游买团付出了一定的成本,再算上一份“利润”进去,这些钱都要从游客手中捞回来。一方面,导游会千方百计地压缩旅游过程中住宿、餐饮、交通等各种费用以降低成本,因为这花的都是他自己的钱啊!这也就导致上面的案例中游客食宿条件差的结果,这是考验游客对糟糕旅游体验的“承受力”;另一方面,导游还会拼命拉游客到购物场所去购物,购买金额越多,导游拿到的返点提成就越高,他就越有可能回本甚至获得高额的“利润”,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跟团游”变成“跟团购”现象的原因,这是考验游客的“购买力”。
甚至,围绕着“提高游客的购买力”这个点,导游群体还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导游为了提高游客的购买欲望,一方面在抵达景点之前极力渲染一些玉石祈福、养生等知识,以激起大家的兴趣,而这些“知识”对应的正是景点购物场所的“特色产品”;另一方面在拼团的时候,尽量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背景的游客拼成一个团,这样导游就可以利用不同背景游客之间的攀比心理,刺激游客非理性消费,例如导游会当众宣称来自北京的某某游客花了多少钱购买了什么东西,你们上海、广东的游客不能输给人家呀等等。在这种刺激之下,游客很容易冲动消费,为导游的“赌团”行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