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优质微信公众号推介】大禹是华夏始祖,不是一条虫
本文来自于绍兴优质微信公众号--蓬莱水驿
一、顾颉刚说大禹是条虫,鲁迅称顾为鸟头先生。
顾先生是历史大家,鲁迅先生是伟人(毛泽东: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们交恶是现代文化界的一大公案,顾氏曾在给胡适写信道:“我真不知前世做了什么孽,到今世来受几个绍兴小人的播弄。”所谓“绍兴小人”就是指鲁迅。文化界对他们的交恶有原因分析,例如“《中国小说史略》抄袭”之说。但在我看来,顾氏说“大禹是条虫”才是重要原因。
图一:鲁迅《会稽禹庙窆石考》手迹
大先生是绍兴人,对大禹始终怀有由衷的敬意,除了自幼及长多年前往大禹陵瞻仰,1917年还认真写过一篇考证文章《会稽禹庙窆石考》,并录元·龙朝夫瞻拜禹陵的诗:“沐雨栉风无暇日,胼胝还见圣功劳。古柏参天藏元气,梅梁赴海作波涛。至今遗迹衣冠在,长[*]空山魑魅号。欲觅禹陵寻窆石,山僧为我剪蓬蒿。”大禹历尽艰难险阻治水,乃至身患“偏枯之疾”,终获取“地平天成”,正是大先生说的中国的脊梁啊!
顾氏说大禹是条虫,大先生能不愤怒?
图二:禹和顾的字形
1923年5月6日,顾颉刚在《努力》杂志增刊《读书杂志》上发表了的《与钱玄同论古史书》,认为禹的名字来自于夏铸九鼎的传说:“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他从《说文》释“禹”为“虫也,从禸”,又释“禸”为“兽足蹂地也”,推测禹“大约是蜥蜴之类”。在同年8月2日、8月5日的《读书杂志》上,顾颉刚又发表了《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认为禹是南方民族的神话人物,起于西周中期,为山川之神,后又为社神,本与夏族没有关系,尧舜禹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的假托。
对此大先生自然是嗤之以鼻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拆解“顧”字,称顾氏为鸟头先生,比这个鸟人稍微文雅点。
图三:鲁迅《理水》手迹
《理水》:“这这些些都是费话”,又一个学者吃吃的说,立刻把鼻尖胀得通红。“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一蹬,显得非常用劲。
大先生一生嬉笑怒骂的人无数,顾氏实不必放在心上,只是顾氏为了证明大禹是条虫,一生不断修正,我看得也是醉了--其后改口说“虫”是泛指动物;改口禹不是南方神话人物,来自西方;解放后见到一只台湾高山族的盘子,有蛇形纹,突然联想到青铜器的饰纹,判定是禹图腾......幸亏大先生走的早,不然不知道被骂成啥样了。
二、禹兴于西羌
顾氏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他把《诗经》、《尚书》和《论语》三部书作了比较后认为: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农之后,尧舜又成了晚辈,更不必说禹了。
顾氏其实走进了以古书论证古书,在古书里兜圈子的误区,试问古书不会灭失、散佚吗?太史公早已说过秦始皇把上古时期的史记全烧了。即使躲过了焚书坑儒,接下去还有永嘉、靖康、崖山、明清文字狱等等,古书灭失了不计其数,顾氏的《古史辨》已古书没记载,就把上古历史给辨没了,这样真的可以?
图四:禹穴沟
太史公在《六国年表·序》中写道--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图五:石纽
《史记索隐》称:“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
图六:大禹故里北川县治沿革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副而生于县。”
图七:禹母床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鲧娶有莘氏之女……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三、大禹得“宛委金简”与良渚考古发现的契合
图八:宛委山樱花林
《吴越春秋》云:禹受命治水,“劳苦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治水七年,未见成效,大禹压力很大,他查考《黄帝中经历》,得知宛委山石匮中藏有治水金简。于是,禹登宛委山,得金简之书,从此治水顺风顺水。禹登宛委,得金简之书,知通水之理,似是神话,但透露了一个信息,宛委山四周,即今绍兴一带确实已有丰富而又成熟的治水经验。绍兴地濒东海,上古时代海侵严重,先民在与滔滔洪水相抗衡中生存发展。考古发现,在宛委山周围,禹陵附近以及几十里外的马鞍山等地,出土距今四五千年的石器、印纹陶、玉质饰品;在地处海滨的旧绍兴府境内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阑式建筑、精巧工具、栽培稻谷和酒具等器皿遗存等等,都折射出会稽先民与水灾斗争的丰富经验。因此,大禹到宛委山取“通水之理”也是势所必然。
图九:良渚塘山
塘山是迄今所见良渚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的营建工程之一。东起罗村,往西至毛元岭后转折向南,长蛇般隆起于良渚遗址群西北部。依托自然山体,以不同的土、不同的方式堆筑连接,全长约6.5公里,宽20-50米,高3-7米,防洪是其功能之一。
图十:良渚古河道遗址
站在这个古河道遗址前,我感到震撼和不可思议,5000年前的先民已经治理出近200米宽的河道,说明我们远远低估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说明大禹作为部落首领进行治水是可信的。正如谭徐明(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所说:(良渚考古发现)这对先秦文献记载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的认知有着重要科学意义,可证明大洪水时代的真实存在,也是人类从灾害走向新文明的印证。在研究良渚堤坝考古发现时,邱志荣(鉴湖研究会会长)也说道:绍兴会稽山以北的山-原-海之地也发现了诸如位于兰亭、南池、坡塘的古越时期山地古塘,位于平原上越国时期的富中大塘、山阴古水道等。
因此,我们可以做如下推理:作为部落首领的大禹多年治水未成,得到信息来会稽山区域,学习会稽先民的治水经验,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而大禹最终成为夏王朝的开国君王,使得大洪水期间的全部治水业绩,都被归为“大禹治水”名下。再经过4000多年的不断演绎和神化,大禹终于成为神。而历史的真相是:大禹从部落首领治水,走向华夏始祖。
四、华夏始祖--大禹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他一生最大的功业,一是治水,一是立国。治水,奠定了立国的根基;立国,巩固和发展了治水成果,使当时松散的部落联盟形成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图十一:苗族经过五次大迁徙后定居的西江千户苗寨
如果说大禹治水是与天斗的胜利,那么平定三苗是与人斗的胜利。大禹收服三苗之后,不仅消除了外患,扩大了疆域,传播了文明,还大大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的实力。从而使大禹的声望更高,盟主地位更显著,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十二:巍巍会稽山
禹即天子位十年,东巡狩,登茅山,朝四方群臣,并大会计(充分商议合计)治国之道,是大禹一生事业鼎盛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进入王政时代的起点。为纪念这一盛会,大禹将茅山更名为会稽山。大禹会诸侯于茅山(并将其更名会稽山)这一历史壮举,在《墨子》、《管子》、《国语》、《左传》、《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太平御览》诸古籍及浙江省和绍地历代方志都有记述。
图十三:会稽山顶的大禹像
大禹的王权理念和实行王权政治,建立统一国家,并使帝位从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关键在茅山(会稽)会诸侯的大会期间。《史记·夏本记》曰:禹“东巡狩,至于会稽”,“会诸侯江南,计功”。《吴越春秋》云: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万国诸侯悉听大禹号令,齐齐到会,防风不如言即以刑从之。又,《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这一君临天下的情势表明,统一国家局面已经形成,王权的地位和王者的权威已经固定。中国古史正式演进到君临天下的王权国家时代。所以梁启超说:“唐虞以前,仅能谓之有民族史,夏以后始可谓之有国史矣。”
图十四:大禹在绍兴的守陵村
大禹,以他彪炳的功勋和卓越的品格,赢得了几千年来世人的敬仰。尽管后人对他治水的区域有所争论,但对他的治水精神,则无不流露出崇高的敬意。大禹,以其高贵的精神成就了自己,也塑造了中华文明。4000多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民百姓,都对大禹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是因为大禹精神早已融入世人的灵魂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
作者:金伟国
想知道更多水环境,水利史,水文化,请识别以上二维码,关注后进入历史消息可观看信息!
在绍兴,总有那么几个微信号触摸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脉搏
他们为网友提供便捷的办事指引,传递新鲜的每日新闻,
更有精品原创带网友走进这座历史人文与秀丽自然风光和谐共存的城市……
这些微信公众号如明珠散落在古越大地
为了让更多的网友能更方便地获得更多更广更全面的信息,
绍兴E网开发了一个客户端程序—让绍兴各大微信公众号入驻绍兴E网,
定期在APP和网站宣传入驻的公众号,从而拓广该公众号的阅读渠道,
并启用打赏功能,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合作,
共同为网友服务!
绍兴政府及本地微信公众号如有意向在绍兴E网宣传,请添加以下微信号↓↓↓
夏朝到底有没有都不知道。夏朝起源于古埃及,会说错?治理的也是尼罗河。
等待真像
微信号原来是山阴
夏朝就是没有也不会扯到尼罗河,夏朝或许只存在神话中。
跟我大鲁迅拼口才,这不是作死嘛
文字狱是清朝别把明朝给拉进去
总有些人喝了几口墨水就喜欢揭别人的底,尤其喜欢揭古人的底来显示它高深的学问
当年不是把这些祖先定位为坏人吗?
如今又要把他们定位为好人》?
夏,真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