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一篇文章,2年后今天在网吧里上网,依然能看到这些垃圾游戏的身影。”
——霸霸
我们学院有一位极具争议性的老师。每年学弟学妹们全然不顾学长们对这位老师言过其实的评价,争先恐后选填他的专业,凭的是他那张能说会道的嘴。
专业指导课上,其他专业的老师一节课下来分析的是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市场前景、学期专业执行计划,而他讲的全是他自己。
内容是万古不变的老套路,从自己广告公司扫地阿姨的学历谈起,到刚下海那几年被其他优秀同事压制几十个身段吊起来打,再到自己创业成功后带着吃糠咽菜的一家老小去海南度假,被奚落怀疑吃不起高价海鲜后丢下一摞钱扬长而去,每一个被他不经意引用的小故事都充满了刺激。
最后几百人的大阶梯教室众人神情激昂,他看节奏带的差不多了,用山姆大叔标准的“i want you”手指指着我们,一板一眼地问:“告诉我,如果你们5年后开不起40万的车子,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人群一下子就炸了。在这种晕轮效应下,他的专业每年报填人数都要超过将近一百人,每年的学生都以报考广告为荣。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师的车子是标致307,公司职位他一人兼了三个。我想,这位老师一定干过传销,定位精准得不行。你看每年各大校园的某某名人的巡回演讲,无论是罗胖,乐嘉还是俞敏洪崔永元,面对学生,吹再大的牛,骂再多的体制,在天上飞得再不着边际,最后总会落地跟学生们谈梦想。
现在的学生精了,不吃你鸡汤正能量成功学这一套。不是听「梦想」这俩字听到想吐么?没关系,我跟你谈money,谈offer,谈2年以后你的交际圈,谈你的地理生活半径。
学生时代要么担心大学四年无炮可打,要么担心将来无票可拿,理想与现实总是会交织其中,令他们欲罢不能。老师能忽悠,游戏更能忽悠。而且,这位老师的忽悠模式,简直与那些垃圾游戏的忽悠模式同出一辙。
摆在游戏团队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拉人来玩?
换句话说,怎样精准定位自己的用户,让那些人傻钱多速来的人(tu)民(hao)币(fu)玩(er)家(dai)们豪掷千金?
恰巧前几天老同学年前小聚,拉着我去网吧打红警重温儿时乐趣,打开机子,砰砰砰弹出一堆窗口,什么视频脱衣,主播不雅照流出,更有一条已经把我视觉轰炸到疲劳的广告——主题是,我最近在玩一款xx类游戏系列。
对这个系列的视频广告,我的感觉是,尼玛敢不敢专业点?通篇毫无逻辑,随便在广州大街上拉了个黑人,用诺基亚n97拍出来的av画质,配上点中文字幕,就成为许多用户右下角弹出的广告。还有,玩tm三国策略游戏,跟你16天狂瘦12斤有毛关系?
但是冷静下来,仔细归纳一下,这些广告共同之处是什么?没错,就是满满的槽点。
这是之前一款被吐槽红极一时的广告
当时身边的人无不谈论油腻的师姐,而不知道的人看到知道的人会心一笑,不明觉厉,回去百度。这叫做口碑营销。
这就是刚刚我们抛出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在这个信息量极大,信息筛选工作极其繁杂的互联网环境中,怎样才能精准地确定自己的目标用户?
很多广告公司在苦苦找寻这个答案的过程里陷入了死局。他们只看到了这些满是槽点的“渣渣广告”爆炸式的传播以及带来的巨大的流量收益,而没有看懂,什么才是真正的死穴。
难道说,就一定要自己去寻找潜在用户?naive。
为什么不让用户找上门,找到自己? 这才是关键所在。换句话说,这些看上去烂得不能更烂的广告,暗自具备着一种作用:傻逼浓度甄别器。
我在那个网吧上网时,左手边第三个机子的中年键盘侠男子就在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玩某款林子聪代言的传奇类游戏,顺便无脑狂喷里面一个小白玩家。我当时感叹:“一款点点鼠标,设置自动寻路,自动打怪自动换装备,半上午就能升到63级的页游,这是在强行玷污我们的智商吗?”我朋友告诉我,“嗨,真有这样的傻逼。”
我们这里的傻逼一词,包括上面用的傻逼二字,没有半点的优越感,这是一种不明真相的感叹,而正是这种感叹,渐渐催化了用户下一次行为——猎奇心。为什么,为什么这么烂的游戏会有人玩?为什么林子聪那个大胖子说的台词蠢得令人发指?为什么那个黑人辣末跳,谁给了他勇气?
这种猎奇心理直接引发了用户第三次行为——我要见识一下,究竟这个游戏能傻逼到什么程度。这与上面我所说的演讲谈梦想如出一辙,都是披着羊皮的大尾巴狼。
很多时候,并不是玩的人多么傻逼,而是“我要看看这个游戏到底有多傻逼”驱动着无数玩家“我要去玩玩”。
引发关注——吐槽——五秒注册,试玩一发不可收。把大象装进冰箱,只需要三步。
btw,后来我在朋友上厕所的功夫,点进去注册了一个,玩了半个小时。偷偷摸摸当sb的感觉,莫名的快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