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认为学习活动由一系列环节构成,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是对学习活动中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规则的设计和制定。学习任务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核心内容,任何学习环节都要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安排。虽然有的环节和要素在日常教学行为中已经存在,如操作步骤、交互方式等,但需要对其内部结构或作用形式进行设计。重点做好教学关键要素的设计,即:学习任务、组织形式、成果形式和评价标准。
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学习任务通常表现为一系列待解的问题和步骤,完成学习任务是为了达到或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可以把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而问题代表一种认知冲突或价值冲突, 有效的问题可以成为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的学习活动可分为意义建构类、能力生成类和情感态度类等三种。
意义建构类学习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记忆或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技能的意义。因此,设计问题时可以从内容中考虑,如针对概念、原理和意义及关系进行设问。问题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有问答形式的选择题或填空题,也可以是无问答形式的学习要求,如制作概念脑图、学习技巧分享等。
能力生成类学习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力等级更高一级,问题应当从知识技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中产生。问题的设计应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场景而定,即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实际相关联。例如,“完成一张ppt页面的创建”可以作为一个真实问题,但具体到ppt页面的布局,颜色的选取和字体的选择等,就会形成不同的针对性。因此,在设计学习问题是,教师一方面要考虑知识的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
情感态度类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与能力生成类相同,但在互联网平台上,更加倾向于采用短视频+图文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目前vr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也给该类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类: 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的选择原则,应当满足学习任务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个人情况。如果需要学生深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应尽量采用个性化学习的形式;如果需要分组讨论或者分工协作, 则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对于学习动机和需求较强的学生,评价可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它有助于强化个人的成功体验和提高学习质量;对于动机较弱或没有学习需求的学生,评价则是有约束作用的,但可以保证和督促学生在互联网上完成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为了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教师必须做到教学评价是客观和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