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涛
很多人说,历史上很多次朝代交替都成功了,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却很少成功。邓小平所主导的改革却是个例外。由此可见,改革是比革命还难的“技术活”。
中国企业又将面临新一轮的转型期,有的从传统企业转向互联网企业,也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还有从公司化向平台化的转型。总的来说,这一轮的转型,就好比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型,现在是从工业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转型过渡。
转型不仅仅是个观点、态度,转型而且是个技术活,它需要谋略,需要技巧,更需要悟透人性。
“有病”就要及时治
转型路上的失败者数量只高不低。身体不适,总是感觉自己可以挺过去,这是多数患者的共同的想法。但是小病不治,久而久之便会成顽疾,难以治愈。所以,对于企业来说,问题越严重,转型速度就要越快,这样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会。
对于,那些初患小病的“患者”,你要告诉他现在治疗简单,而且速度快,如果任其发展,可能就无法根治了。他绝对认为你在危言耸听。相信有很多企业家都会说,目前经营的还挺好,为什么要转型?其实我想说,非要面临破产才临时抱佛脚?
所以在转型这个课题上,我们真的无须强求。在这件事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齐步走,也并不是所有人的思维、眼界都能超前。有执迷不悟的人,也一定会有先知先觉的人。思想的流行与服装的流行遵循同样的道理,只有少数人是潮流的追随者。
转型最大的阻碍在哪里?
其实转型往往最大的阻碍不是市场、也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来源于我们内部的战友。因为转型会告别我们曾今的光荣历史,同样也会让人觉得丢失了引以为豪的资本。
转型意味否定过去,需要寻找新的篇章从头开始。对于我们的战友来说,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是否要转型,而是不能接受对过去辉煌历史的否定。很多时候,人们对传统的东西会满腹牢骚,但是真到推陈出新的时候,大家才会发现自己也是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征服”还是说服?
说服,对少数人是管用的。但是对于大部分人,难度颇大,转型也是如此。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被“征服”的。这里的“征服”,其实是用事实征服。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转型互联网,邀请客户来公司参观,讨论、学习都没用;如果你带着客户去外地学习考察呢?可能效果会大不一样,客户被事实“征服”了。然后拿这几个客户做案例,请他们帮你站台,又会把其他客户“征服”。
中国人向来善于做样板,因为中国人更相信“事实”,毕竟古训说的好--眼见为实。
转型,谁同化谁?
一家企业想转型,可能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老人”居多。这些“老人”或许平常互有矛盾,但对于转型这件事上,必然会同仇敌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于是,吸纳新鲜血液成为一个必然过程。结果新人来后,不是迅速被“老人”挤走,就是和老人同一阵营了,毕竟“老人”在人数上有优势,在在影响力上也有优势。最后发现,转型依旧艰辛!
怎么办呢?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建议一次性招一批新人,对于新人采用独立运作,独立管理。同时,采取“新人、新市场、新政策”,努力做出业绩后,用新人慢慢去影响“老人”,逐个把老人掺杂到新人的队伍。这样老人会发现与新人格格不入,时间久了就会向新人靠拢,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同化”。
从存量入手,还是从增量入手?
很多时候有存量的企业转型很困难,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害怕现有存量受影响,害怕自身利益受损。所以平日的规模优势,在转型期就是“包袱”。存量越大,转型就会越犹豫。
如果转型从空白区域做起呢?那么意味着相互不掺杂,互不影响,存量也就不受影响了,转型也不会因存量而阻挡。例如,两家同行业的企业同时转型移动互联网,一家从最优质的客户做起,客户销量有明显,但利润去也明显下降了。另一家则成立独立公司,从新客户做起,不影响老客户,而且新增销量也没有可比性。也许,两家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
置之死地而后生
越是好市场,转型越困难。记得有这么一个案例,一家企业做全国小家电,曾今一度是王牌企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老套路不管用了,企业便提出要转型,可是每每提出转型时,总有一股强有力的反对声音。由于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中无法自拔,企业每况愈下,最后核心领导班子都认为保证现有销量就是最大的业绩。尽管这样,转型依旧困难重重,直到西北区域市场彻底崩溃,企业允许西北区域自行决定转型,1年后,西北区域转型成功,成为企业最好的销售区域。
上述案例看似可笑,其实是真实的,同样的情况在很多企业比比皆是。而这背后也反映了一个道理,当转型阻力过大时,可以壮士断腕,让有些市场“置之死地而后生”,先让那些最差的市场彻底瓦解,连那些反对转型的人都不愿触碰的时候,然后才有转型并获得重生的机会。
大家好,我是沈海涛,我拥有六年美国硅谷投资人的经历,二十年投融资操盘实战经验,百余家企业资本运营操盘手。我将每天分享企业成长背后的逻辑、财富增长的故事,操盘的真实案例,助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大家剖析企业基因,解读资本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