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寺
弥陀寺始建于公元四世纪十六国时的石勒时期。现存的弥陀寺遗存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修,比圆明园始建时间还要早五年。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后四合院式,正殿面阔三间,石彻拱式建筑,偏殿面阔四间,石柱石梁穿斗混合构架。后院正殿历千年沧桑仍风骨犹存,岿然屹立,其余各殿均已倾圮,但废墟之上文物甚多。除八通记载寺院兴衰修建及佛教东渐南播历史的碑刻之外,雕刻精湛的兽头、门蹲、柱石都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特别是两尊2米见方、重达千余斤的青石龟形辟邪令人叹为观止,龟背之上所负石碑已去,然插碑之槽仍历历在目、硕大无比,足有一米之长、近尺之深。这一巨形辟邪由整块青石凿成,惟妙惟肖,动感明显。龟形辟邪的出现也指明了弥陀寺创建时间当在常以龟为辟邪的东汉前后,其名霸下,形似龟,喜负重,为“龙生九子”之一,至今仍昂首向前,欲奔青山。
在建筑风格上,弥陀寺建筑群具有明显的异域特色,粗犷简约,规模宏大,视觉冲击力极强。同时,这一千年石殿还兼备中式传统工艺,琉璃瓦和迭石技术的采用,以及以龟形辟邪为代表的石雕、砖雕工艺,都具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弥陀寺这一罕见的兼有胡汉异族风格的古代石建筑群,反映出十六国时佛教东渐、少数民族内迁、太行山中段榆社地区出现胡汉大杂居、小聚居的历史景象;也反映出在榆社籍后赵皇帝石勒的推动下,黄河流域开始出现民族融合趋势的历史真实。
福祥寺
位于榆社县海金山水库西北1.5公里之岩良村。
福祥寺始建于晚唐,金大定时重修。原有佛殿5间,东西垛殿各2间。阎王殿3间(东殿)、菩萨殿3间(南殿)以及僧房、厨库、钟鼓二楼、平台等。现存建筑有佛殿5间,进深3间,悬山顶,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古朴宏伟,至今仍保持金代建筑风格。东西山墙,有珍贵的元代壁画,线条流畅,构思奇巧,形态传神。
禅山寺
位于榆社县城西30公里的禅隐山北山坳,创建于唐代,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元代重新修复,至今仍保持元代建筑特色。整个寺院古朴大方,庄严雄伟,是榆社县古建筑中的精品之一。寺东有白龙庙3间,与白龙庙南北相对有戏台3间,为清代康熙和光绪年间重建。
禅山峰峦高耸,涧壑险峻,苍松扬涛,秀柏拥翠。优美的自然景色,加上仙人洞、道人泉、利生桥、舍利塔、伞松、鸟儿柏、鱼池等景物的衬托点缀和美丽动人的传说,使禅山寺更富有神奇的色彩。
化石馆
榆社是闻名中外的“化石之乡”,境内蕴藏着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以丰富的新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其数量多,种类全,地层连续时间长,为世界之最,故有“哺乳动物化石宝库”的美称,已成为研究新生代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基地。1961年3月1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 共展有各类化石1000余件,包括一级品85件、二、三级品915件,其中榆社剑齿象、大唇犀、三趾马、剑齿虎等都是该县独有、闻名全球的珍品。 与化石相媲美的,还有至今国内惟一的吴季子剑,以及享誉世界的石佛、石刻、青铜器、瓷器等。
崇圣寺
地址:榆社县城以西30公里的禅隐山坳
初名崇严寺,又名禅山寺。创建于唐,宋嘉佑年间改名崇圣寺,南宋毁于战火,金大定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175—1186年)重新修建,元、明、清均有修葺。
寺院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个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南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等,寺庙西南有明代实心砖塔1座,元代石塔2座。东面有白龙庙,南面为戏台。建筑面积1840多平方米。
大雄宝殿,建于金代,元至正九年(1349年)重修。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南殿内保存有元代壁画。寺内还保存有唐代石刻造像6尊。
邓峪村石塔造像
地址:榆社县城南9公里的邓峪村
造像雕刻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单层楼阁式,高3米,平面方形,周长3.65米,基座为八角形,周围刻有莲花等图案,塔身中部四周饰以石栏、石柱,柱身刻有二龙戏珠,四面中部刻有大小佛像10余尊,顶部边檐刻有花纹图案,塔身下侧佛座以上刻有“大唐开元八年岁次庚申三月寅朔十五日戊辰云骑尉耿立”。
石塔
地址:榆社县城西北40公里杨家沟村西果老峰
据传此地为张果老得道之处,故名果老峰。峰顶有石槽,半山之中有直径约10米的凹地,名为驴打滚。
石塔建在峰顶之上,塔身呈方形,通高3.53米,由整块麦矾石凿成,束腰厚10公分,顶略平,分为四层,每层四面雕龛,龛内雕有佛、菩萨、弟子像数尊(自上而下,南北向为三、三、二、五尊,东西向为三、三、三、五尊)。除侍者外均置于平台之上。石塔四周有巨石三块,西北一块高2米,长2.5米,一侧刻有“僧皇”二字。一侧刻有“大齐天统三年四月州日立”等。是研究北齐雕刻和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庙岭山石窟
地址:榆社县城西南5公里庙岭山寺沟
千佛洞又称石室方丈,坐东朝西,依崖而凿,方形覆斗顶。宽2.4米、深2.55米。窟内雕较大造像6尊,四周千佛环绕计1090尊。主佛像(东壁)通高1.33米,像高0.9米。身披褒衣博带袈裟,内着僧抵支,结咖跌坐于束腰长方形平台上。
摩崖造像在原大雄宝殿的后墙崖壁上,像高1.8米,身披轻薄透体袈裟,线条简洁流畅。双手残,结跏跌坐于高1.2米的莲台上。
云竹湖旅游度假区
云竹湖旅游度假区位于榆社县县域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距太原市88公里。湖区地域跨云竹镇和河峪乡两乡(镇),东面紧邻云竹镇,西南、西北分别与武乡县、祁县相邻。云竹湖系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浊漳河支流——云竹河上游的海金山脚下,系1959年动工1960年建成的海金山水库。水库海拔高程1021米,水库坝长197米、坝顶宽7米、坝顶高海拔1031米。库区总面积21700亩(144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1244亩(1416公顷),周遍地456(31.4公顷)。水库上游控制流域面积353平方公里、校核总库容9845万立方米,可灌溉面积1.38万亩、水库防洪投资为千年一遇防洪标准,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水产养殖、发电(现已停止)为一体的中型水库。
响堂寺石窟
位于榆社县城西南五公里的庙岭山。北魏至唐时依山造像,随之即像造宫,建成寺院,明清重修。现寺宇已毁,佛像尚存,并有千佛洞一区。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榆社县城东南一公里的巽山之上,因形如笔架,因而成名。文峰塔从康熙末开始建,历时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告成。塔为锥形砖木结构,共13层,高约38米,占地69.2平方米,内为空心,底层直径约3米。文峰塔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有砖砌月梯及回廊,可拾级而上;三层以上有用木板、铁钉而成木梯以供攀高。其间石阶层层,盘道曲曲,如步云路一般。塔体的外面,每层都有仿木结构砖雕出檐、斗拱;四面开砌拱券洞门,以供凭览;洞门之上有砖雕塔匾,图案花纹十分精致;塔顶置宝瓶,角隅悬挂风铃,微风吹动,叮当之声不绝于耳。
清凉寺
位于榆社县城东30公里处的清凉山中。
清凉寺内,现存殿宇建筑有正殿、东西配殿各三间,这些殿宇,均为明、清所建。现在,清凉寺被列为榆社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