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扩散!海宁这种水产千万别吃!严重可致瘫痪


粉红色是一种梦幻甜美的颜色,可是近来出现在海宁河道旁的“粉葡萄”,却不怎么讨人喜欢,甚至有人看了,直嚷着头皮发麻!近日,热心网友“茹爱军”向报姐报料,在东山公园东南面、群利路北面的河道里出现了疑似福寿螺幼卵的东西。
网友“茹爱军”供图为什么看上去萌萌哒的东西,让人头皮发麻呢?最主要是福寿螺这个东西太可怕,食用后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真的是它的幼卵出现?那怎么得了!于是今天一大早,记者来到了这位网友发现“福寿螺幼卵”的地方。现场查看真的有!还不少福寿螺是什么?先给大家科普一下~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看到图示上的幼卵了没?那副攀附在植物上的样子还真是和网友提供的图片一样一样的。大约2个月就可以长成福寿螺,可能上市!到达网友报料的地方,按照这个模子,我们沿着附近的河道找了起来。本以为要花些功夫,没想到……真的有!!!还不少!!!
找到的疑似福寿螺幼卵坐标:小桥浜果然是粉红色的疙瘩团!这是在群利桥所在的小桥浜河道里发现的,附着在一条枯枝上耀武扬威!
看到了第一团,就有第二团……这些粉红色物体是由一堆堆的小颗粒组成的,附着在河岸边、水草上、甚至是水边的竹竿上。
小颗粒密密麻麻,让人看了起鸡皮疙瘩。很软,用木棒一捅就散开了。坐标:洛塘河东段沿着小桥浜往北,是东西向的洛塘河东段(海昌街道段)水域,对岸就是东山公园。
这时候日头有些毒辣了,躲在阴凉处看看风景也是不错。然而!走近一看,发现这里也不能幸免。沿着河道往东,时不时就能发现这些“粉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光亮而有质感。
不过,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之后,心里会有些发毛。
它们是真的福寿螺幼卵!这么多“粉葡萄”出现,究竟是不是真的福寿螺的幼卵呢?记者特地咨询了海宁市农经局水产站的有关专家。得到了对方肯定的答复!他说,福寿螺以前海宁也有,只是那时候人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也不怎么去主动求证,所以没人提。这两年,网络发达,人们求知欲强了,也见过一些报道,所以去年前年也有人反映。但是福寿螺现象没办法完全控制。少量福寿螺对净化水环境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多了么自然就不好了。看到福寿螺要千万小心前面给大家科普过了,相信小伙伴们都是想着“寄生虫”、“外来入侵物种”这些关键词跟着报姐一起找幼卵的吧!那么,你知道福寿螺的危害有多大吗?
极强的繁殖力福寿螺于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后,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福寿螺繁殖力极强,一年可产卵20-40次,年产卵量3-5万粒,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有害动物。据说在一片稻田里放几只福寿螺,不去管它,任由其繁殖,没多久这片稻田就会被啃吃完,而且田里会密密麻麻布满福寿螺!传播寄生虫病福寿螺不仅会破坏庄稼、啮食水生植物,还能传播一种叫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虫病!福寿螺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已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福寿螺后,会引起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与脑膜脑炎,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瘫痪、嗜睡、昏迷等,甚至死亡。每年3—11月是福寿螺的繁殖季节,国内曾多次发生因食用福寿螺而严重感染的报道,让人谈“螺”色变。那么问题来了,福寿螺长得这么像田螺,该怎么区分呢?别急!福寿螺比我们常吃的田螺看上去要大一圈,比螺蛳更是要大上许多,福寿螺虽与普通田螺长相相似,但细看也能分辨:外观上:福寿螺的体形较大,外壳颜色偏黄褐色且开口较大,螺壳很脆,而田螺则体型较小,外壳颜色偏深褐色开口较小,螺壳质地坚硬。细节上:福寿螺的外壳螺旋由外向内收缩的很快,就是比较扁。而田螺的尾部比较尖。
“那万一我在捞田螺的时候不小心碰到福寿螺了咋办?”其实大家见到福寿螺也不必惊慌,虽然身为广州管圆线虫的宿主,但这种虫皮肤接触不会感染,只有吃生螺肉才会感染其中的寄生虫。以防万一,大家千万不要食用路边有人兜售的螺类!农村的大伯大妈们也不要去河里摸螺蛳来食用!对于其他水产食物,也要煮熟煮透了再吃!切记,切记!
来源:海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