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惠,是一处无数虞城儿女奋斗过、砥砺过、眷恋过的红色之地。
这里,走出了全国赫然有名的众多英烈,军中翘楚王一飞、大道先行者叶天底、战地儒将何云、铁军风骨陈树谷……;这里,走出了传播革命正义火种的爱国志士胡愈之、吴觉农、范寿康……;《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率先在这里传播,上虞第一个共产党的地方组织——中共上虞独立支部率先在这里诞生,浙东红色革命根据地率先在这里奠基。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本报特推出专版,对镇内主要红色景点和名人故居进行介绍。
上虞革命史迹陈列馆和北撤会议旧址:
丰惠红色之旅 - fhz312361 - 《丰惠报》网络版
北撤会议旧址,座落于丰惠镇世济弄7号(今普发南路3号),这里曾经是1945年6月底上虞县城在浙东第一个被解放后,中共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机关的驻地。同年9月23日下午,著名的北撤会议在此召开。1995年8月,“上虞革命史迹陈列馆”在此旧址上成立,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200余平方米。整体布局由陈列馆和北撤会议旧址两大部分组成。史迹陈列馆主要展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虞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史料。北撤会议旧址陈列室恢复了当年北撤会议的场景,陈列介绍参加此次会议的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等人的生平简历,同时展出中央北撤“电示”摘要、北撤路线图和北撤途中有关场景的照片等。
叶天底故居:
丰惠红色之旅 - fhz312361 - 《丰惠报》网络版
叶天底故居,位于丰惠镇虞光村四十里河北岸,始建于清代中晚期,总占地面积319.6平方米,建筑面积227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是由主楼、东西侧厢、照墙及天井组成的三合院,梁架结构为穿斗式。主楼五开间,为前后重檐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鹅卵石道地,是较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的古民居,叶天底的祖上取名为“望霞楼”。现存有部份叶天底的书信、手稿和生前使用过的床、桌、衣柜等遗物。故居于1988年被上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上虞县文物保护单位。
胡愈之故居:
丰惠红色之旅 - fhz312361 - 《丰惠报》网络版
胡愈之故居,堂号敕五堂,始建于清乾隆朝前期,位于丰惠镇东南隅城隍河沿,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越州大宅院。整座建筑方正严谨,整体布局对称而有法度,端庄而朴实无华。敕五堂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为一四合院“走马楼”式建筑,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810平方米,共三进。敕五堂由中轴线和东西两跨院组成,东西长66米,南北纵深51米。门前贴有“二百年祖宅,十一世书香”对联,相传旧时敕五堂四周还特意布有“五井二池”,对应“天罡七星”,以寓“上应星宿,下避不祥”之意。2003年,敕五堂被列为上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7月起,上虞市级文物管理部门、丰惠镇党委政府、上虞乡贤研究会以及胡氏后裔都为做好敕五堂的修缮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市财政专门拨出近200万元对敕五堂残损严重的中轴线前后院落、东西厢房等进行抢救性维修,敕五堂中厅的修复工程共投资20万,由胡愈之世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国枢教授等60位胡氏后裔共同捐助,丰惠镇政府也投入资金对敕五堂大门前的石板路进行平整维修,并在道路和院落前后布置了园林绿化。修复后的敕五堂已基本恢复了200多年前清初大宅院的面貌,故居不仅再现了清早期特色,而且为后人纪念胡愈之等上虞籍名人提供了新的场所。故居内设有丰惠历史名人展厅、廉政文化展厅、吴觉农纪念室和党员活动室,以便后人瞻仰。
王一飞故居:
丰惠红色之旅 - fhz312361 - 《丰惠报》网络版
王一飞故居位于丰惠镇小庙弄6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40平方米。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构造严密,风格紧凑,雕刻精美,保存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式建筑。故居设有台门斗和照墙,分前后两进。台门斗上石砖雕刻精致,正面书刻“居仁由义”,背面书刻“祥呈槐萌”。后进是二层楼房,前后重檐,后檐设卷篷廊,青石板铺地,月廊上人物和花草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尤其是柱子上牛腿的雕刻,花纹别致,图案精美,无不显示着当年明清建筑雅致华丽的风采。2003年8月,王一飞故居被列为上虞市文保单位。
范寿康故居:
丰惠红色之旅 - fhz312361 - 《丰惠报》网络版
范寿康故居,号称后乐堂,位于丰惠镇南门城隍河西岸,坐东朝西,北首隔一块公用地与胡愈之故居敕五堂相邻。后乐堂占地面积650平方米,由前后二进和一个宽大的道地及一个狭小的天井组成,四周垣墙包围,与外界相隔,仅在西面道地南侧和前后进间天井北侧分别开门与外界相通连。前天井墙沿一带种有紫薇等树木花卉,檐下有高石凳花架,天井西北角正屋稍间后檐下有方砖叠砌的圆形水井一眼。正楼玻璃门窗高大明亮,简单大气,披屋矮小实用,紧凑有序。整体建筑风格浑朴少雕饰,白墙青瓦,淡雅古朴,更多一份儒雅的书卷气息,属晚清带有现代式样的江南院式民居。2003年8月,范寿康故居己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吴觉农故居:
吴觉农故居位于丰惠镇西大街11号,现有建筑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西为原丰惠酱厂,北临西大街,南邻街河,东20米左右为县前街。吴觉农故居属于近现代建筑,整体简小,貌不惊人,却别有雅致处。故居建筑坐北朝南,现存正屋4间,分东西两侧厢,并设有前廊和天井,东侧厢平房与灶房相连,有石阶河埠。据传,西大街11号曾由清咸丰年间太平军驻扎时的马棚改建而成的。2010年,吴觉农故居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古镇古村(16、17)
绍兴市建筑学会
●记者 周国勇 见习记者 李颖文
许文豹摄
地处上虞四明山深处的丰惠,兼具多种身份。她,是历史名镇,是红色之城,是英台故里,是廉政之乡,是名人辈出的文化重镇。像丰富的地质层一样,在她身上迭加了太多的文化符号,值得人们细细品读。
一河两岸的古镇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丰惠古镇,是一个分布于镇之南侧,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中间一条连通运河的街河,将古镇隔成南北两岸。似乎再没如此简单的格局,但就是这种简单,却孕育了一段绵长的岁月,映照了一个恢弘的传奇。
寻访从临河的街巷开始,后来我们才知道,古老的丰惠以巷弄众多而出名,据说数量是上虞各镇之最。
丰惠镇文化站的老张轻车熟路,七转八拐把我们带到了小庙弄——街河北岸,指着一个门斗窄小而装饰简素的台门说,这里就是王一飞的故居。我们都说不像,但里面照墙底下的文保纪念碑证明了老张的不欺。“里面是5间房子,但我也没进去过。”老张的实诚让人意外,也让人尊敬。一位自称是王一飞堂侄的王乃武老人告诉记者,后进住着两户人家,其中一户也是王家后人。“王一飞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但他的故居现在没有保护,希望政府能买下来,恢复原貌。”今年67岁的王乃武向我们呼吁。
小庙弄向西就是西大路,路过左侧一间低矮普通、水泥筑墙的红色大门时,老张突然告诉说,这里就是吴觉农的故居!吴觉农?故居?坚决不信的我们向周围的老人“求证”也是“求助”,但回答令我们更加狐疑。
自称“也没进去过”的老张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带我们来到街河的南岸张望,我们心里升起的还是半信和半疑。但是千年的古镇活泛起来,随着是格局也是历史的一河两岸,渐渐清晰。
“南岸叫西小街,北岸叫西大街,东边同样道理。”老张说,相对南岸,北岸在历史上人气更旺,商贸更加发达。“这家棉花店,解放前就有了。对面本来还有一家缝纫店,面积很大,比较高档。”老张说他虽然不是镇上长大,但从小就熟悉这里。“这里原来是家饭店,就叫丰惠饭店,是镇上最大的一家。”“斜对面本来是家百杂店,面积也很可观。”周围的居民都认同老张的回忆,资格更老的就做些更具体的补充。
据居民们说,西大街加上东大街,长度达到1.5公里左右,两边都是商铺店面,百业聚集。这样规模的老街确实罕有其匹。
但现在,除了西大街依然较为热闹,东大街已然冷清,而南岸曾经的迁道也好,商铺也罢,现在几乎都成了纯粹的民居。里面的人们安静地生活,悠然地对望。
徜徉在丰惠古镇,桥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古桥都不算大,但小巧别致,清雅古朴。比如西小街起始的、俗称“八字桥”的通济桥,比如“名不副实”、实为青石叠砌的小木桥,比如初名等慈桥、元时重建的九狮桥。不得不提的是丰惠桥,一则它是古镇的核心,二则它是镇名的来源。
侠骨柔肠的丰惠
丰惠桥原名酒务桥,因年久失修,于宋嘉定17年(1224)砌石重修。石桥修好后,当时的知县叫楼杓觉得桥名不雅,决定重新取名。百姓因感于知县的清廉,建议改名德政桥。但楼杓坚决反对,反过来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其中的一句话,被历史记载了下来,“天以丰岁加惠我民,事幸而集,予何德焉?以丰惠揭之其可。”就这样,修建后的古桥取名丰惠桥,因这个故事,也因为它是镇上最古老的桥梁(始建于五代十国),镇以桥名,沿称至今。遗憾的是,这座千年古桥今已不存,我们看到的丰惠桥,据桥栏刻字,是1973年重建。
根据史料记载,丰惠古镇的形成时间早于丰惠桥的初建,官方宣布的一个时间是,唐长庆二年(822),丰惠就已成为上虞的县城,这种亦镇亦城的历史一直持续到解放后的1954年,达1100多年。
事实上,丰惠古镇最早进入我们的视线,是从一位楼杓的前辈——东汉中叶的丰惠人孟尝开始。但跟前者不同的是,孟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为官,但他为一位上虞的寡妇洗过冤屈还过公道。无论在绍兴,在江苏,还是最后在广西,被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赞为“孟尝高洁”的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肩正义,两袖清风。尤其是在最后的广西合浦太守任上,丰惠人孟尝实行最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除弊兴利,还海明珠,诞生了“合浦还珠”的历史典故。
如玉的光彩照亮了古镇的街河,照亮了古镇的石桥,也照亮了古镇的历史。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年那么多从丰惠走出的革命志士,热血青春,都是为了寻找孟尝之后的另一种珠玉,另一种光彩。为此,他们甘愿“立着死”,而不愿“跪着生”;甘愿舍弃家小,奔波四海;甘愿忍受生命的伤痛,为了理想的实现……据丰惠上虞革命史迹陈列馆介绍,在解放前的历次重大革命战争中,上虞共牺牲了320多名革命先烈,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丰惠,最著名的比如大道先行叶天底、军中翘楚王一飞、铁军风骨陈树谷等等。
是否还可以理解,丰惠近现代走出的文化名宿,是否同样为了寻找一种珠玉,一种光彩。
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的著名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奠基人胡愈之;学贯中西,跨越政教,专于教育,精通哲学的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大家范寿康;出身农民却立志改变三农、复兴中国茶业的我国著名农学家、“当代茶圣”吴觉农。
很有意思的是,前面两人的故居都位于古镇南街,几乎是门当户对。跟胡愈之故居敕五堂的宏大、规整、格式相比(被建筑专家誉为清式建筑的典范),范寿康东西向、一厅一披的故居显得亲切、俗常,充满烟火气。然而都很雅致。这就像他们的为人,他们的追求,用文化柔的方式,用思想的力量,填补人世的苍白,刻下文明的印痕。
说的好!谢谢对丰惠的推介!!
去梁弄路过过 没啥东西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丰惠现在走下坡路了:60以前,丰惠是上虞县县府所在地,又是古城,我原住在丰惠溪弄里,后面黄泥山上还有城墙,读书在原丰惠镇校,后来县府到百官,镇校也搬走了,原耒拆市长冯市长也是丰惠人,现在丰惠是咋天黄花了,现在上虞是绍兴东半边地方了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
赞一个:【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