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汛桥人关于广场造了个戏台:还真热闹,造戏台是给大家做好事的嘛,为什么要这样骂来骂去呢,看样子这其中一定有好处的吧,没有好处不可能要这样,老不让别人说话的,戏台么本来就应该给大家唱,不但杨汛桥人唱,柯桥有人来就不能唱了吗,那还叫什么好事呢,要不给人家唱嘛自已有钱去买块土地,造个大舞台,(不要叫大家出钱也不要白用人家的土地)那就可以天天自已去唱了,还好收钱卖唱呢。大家说对不对啊,哈哈
绍兴县报:见习记者 祝晓莉
11月14日,是星期一。杨汛桥紫薇广场上,每逢星期一、四开场的越剧演唱队,又搭台开唱了。
晚上6时半,在渐渐暗下来的夜色中,紫薇广场西边的小走廊上,敲锣打鼓中,乐声开始零星响起,四面八方来的票友、观众,三三两两地往戏台走去,“市面”刚刚开始。
戏台设备很专业
队员分工也明确
走近一看,这戏台还真有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戏台虽是由不到10平方米的轻质板搭建而成,但铺上红地毯,后边拉起幕布,几位乐器师傅往台上这么一坐,唱戏的“范儿”马上有了。还有大伙口中的“小太阳”,这大灯往台上一照,连戏台两边的装饰花都立刻有了精神。而音响也很有“分寸”,两个大,两个小,音调高低搭配,十分动听。
可负责音响调试的副队长朱国灿还不满意:“这个还是有‘嗞嗞’的杂音。”他一会摆弄摆弄音响,一会又到接收器那去调试。
“总务科长”王三荣开始招呼观众:“你来了,快坐快坐,茶水在那边。”说着,他把小板凳递给熟识的观众。
7时许,票友何菊花登台唱了首歌,很快把观众给逗乐了。随后,王妙香、董杏娟、庞亚娟等几名票友轮番登台,给大家送上越剧《十八相送》、《追鱼》、《碧玉簪》、《我家有个小九妹》等选段。
自掏腰包买设备
却都没算过花了多少钱
演唱队现在有13人,已算小有规模,而3年前却只有3个人。61岁的队长孙玉林回忆说:“那时,两三个人在广场上‘小打小闹’,慢慢地,看的群众多了,孙银生就去买了大音响,村干部孙焕友帮我们接好电线。后来,又应观众要求搭起了戏台。朱国灿买来了舞台大灯,王友根买来了挡风的篷布。不过,搭台帮忙少不了周尧传。”
孙玉林口中的这些名字,都是演唱队成员,他还给记者报了一些当天没来的队员的名字。
眼前这些设备都是这些队员们自己出资购买的。从乐器、音响、灯光、舞台、布景、乐谱,到观众坐的板凳,喝的茶水,或是夏天提供的水果,都是演唱队员们自掏腰包。他告诉记者,正是大家的团结,让演唱队的演出一直很顺利。
当被问及买这些设备花了多少钱时,大家却都说没算过。63岁的副队长孙银生说:“缺什么就去买什么,单接收器我买了4套,至于音响,几百的,几千的都有,朱国灿买那两个‘小太阳’就花了1400元,估计每个人都花了几千元钱,没仔细算过。”
这些队员大多已退休,家庭条件也宽裕,闲暇时间能拉拉二胡,唱唱越剧,感到特别满足。
戏曲故乡
就喜欢看戏唱戏
看着台上这些队员们有板有眼的演奏架势,还挺专业的。孙玉林告诉记者,因为爱看越剧、绍剧莲花落,打鼓板都是跟着电视学的。
孙银生从小喜欢拉二胡,上世纪70年代在生产队的时候,就专门负责搞宣传的。他说:“记得刚结婚那年,过年的时候攒了点钱,就想买把新二胡,萧山买不到,就赶到绍兴去买。当然,买了新二胡,就只能穿旧衣服过年了。”
方凤玫虽是今年来的新票友,却已是戏台的“主角”,越剧、绍剧、黄梅戏等多个曲种她都会唱。老票友徐小珍一口浑厚的嗓音,基本上是梁山伯“专业户”了,观众喜欢听,队长打个电话,她就从家里赶过来了。这真好啊,杨汛桥镇紫薇越剧艺术团,真的不简单。
杨汛桥紫薇越剧艺术团不简单
昨天是星期一,可晚上去了,怎么没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