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每个设计师经常都会有创意灵感缺失、大脑一片空白的状态。然后盯着一个空白的屏幕,发愁着“好吧,我现在该做什么呢?该怎么做呢?”有些人喜欢静待,但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方法。焦虑的客户或者是你自己的不耐烦,都会让你无比头痛。
商业设计工作就是这样,不像那些艺术家,就是等灵感,找找 灵感,没有deadline随便你慢慢想。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在无意间看到某个牛逼作品,在佩服和羡慕的同时,那时的想法:
“我靠,这位大神好nb,他是怎么获得灵感的啊?”
“这个设计思路你是怎么想到的?”
“你都看了哪些素材受到启发?”
但,我想说的是,这种行为本身就存在一种误区。
为什么要这样说?
因为很多人总是习惯性的“等灵感”,直到 “等到”灵感后,然后就可以灰快的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牛xx作品。但很多时候你只是坐在那里等着。等到快没时间的时候,你才着急的随便找个网上的作品“复制”算了......。
好的灵感,就像爱情一样。你以为默默等待,美满的爱情就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而事实却是:你越等,越等不到。
毕业后你发现大学还是没有女朋友,工作了好几年也还是一个人。又或者你走运了,无意中撞到一个女(灵)友(感)。可这样的你无法掌控自己的运气,也就是所谓的“灵感”。
我们要做的是掌控自己,把自己放置到更容易“碰到”运气与灵感的位置上。
现实中,我们是在压力中进行工作,没时间去想太多的东西。迫于压力,我们想要快速有效的解决目标,只是,你越用力,越聚焦,灵感却往往很难出现。
1. 不要停止设计,即使它不够完美
不妨将灵感看作是在我们周围随机分布着的点,如下图所示。
首先
,开始行动起来,很多设计师只是盯着一个空白的屏幕,要知道在这个时候做一个不完美的设计也比不做强。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说,做一个不完美的设计,能让你想到与项目有关的问题;如果你能找出这个设计里的缺陷、错误,并找出好的地方和好的解决方案,这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会让你去思考怎么解决它们、完善它们。
所以,首要的关键点就在于:你得马上动起来,给自己的脑和手都热身。
没灵感的时候要工作,通过工作来找灵感,很多技术性的东西,比如把思路堵塞的原因写下来剖析,其他还有比如翻看经典案例等等。
灵感虽然感觉上是突然一下击中你,但依靠的其实是你永远悬着的那颗追寻灵感的心,也可以理解为潜意识在工作。
毕加索曾经说过:“灵感的确存在,但它需要我们去发现”。这与我们一直以来所理解的“先得到灵感再开始工作”是截然相反的,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当你下次“还没有灵感”的时候,应该知道怎样去做了。马上动起来,要给自己创造灵感,而不是坐等灵感。
想要获得更多的灵感,就需要进入到灵感的良性循环。
这个循环需要你不断思考和尝试,直到最后获得灵感,而你此次为这个灵感积累下的知识又可以成为下次获得灵感的起点。(就像电影中很多桥段都是某个xx家,因为某个事物得到了某个灵感,然后创作出很牛xx的作品。。)
处处留意身边的事物,并学会欣赏它们。
只有欣赏和喜欢,才会在看过之后留下印象,如果你有心,看一个电影,玩一个游戏,看一本杂志,去一个地方玩,都会无意识的在脑海里装下这些点滴,当你想要用的时候这些东西又会无意识的在大脑中不断出现。养成自己的良性生活习惯,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内心,没有格调的设计师很难做出高大上的东西。
灵感需要进行发散性与系统性
。
将一个设计指标有效地发散化,便是搜集灵感的捷径。多元化的思考和尝试。这需要你的心里一直装着问题,不停的思考和对比,试错,只有这样,生活中所见所想都可能成为你的灵感。
养成习惯的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并定期整理。
灵感并非只是浮在冰山表面的那一个瞬间,潜在水下的还有你日积月累的功力和为灵感的出现所耗费的脑力。而正是因为你长久的坚持,灵感迸发的瞬间才变得那么美妙。
多交流、多协作
设计稿完成后,应当先在设计组内自审,设计师之间的良性沟通也是很好的灵感交换。
热爱生活
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并且长久的坚持下去,虽然看似与灵感无关,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设计师的内在修养。(运动可以让人更懂坚持,更加坚韧,坚持运动也能够让你拥有健康的身体)
好了,这次就讲这些。具体的去什么地方找灵感我就不再细说了,因为这个在网上一搜就很多的。主要关键点还是要行动起来。让脑和手都动起来。那么灵感就会更容易出现。
关注美工帮主头条号!
定期推送各种设计教程!
美工到设计师!这条路上我们温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