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注的是能规模化盈利的模式和机会,高端旅游显然不是。”
在和tbo(旅游商业观察)提到高端旅游时,辉耀资本执行合伙人余良兵的第一反应就是“没太大兴趣”,而这似乎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投资人的看法。
某高端旅游品牌创始人欧阳靖,对此深有体会:“之前也和投资人聊过,有的聊的还比较深,但最后大家都说可以做我的用户,投资关系就算了。”
这确实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即使在前几年旅游创投火热、大家纷纷拿到钱的时候,高端旅游领域也很少被青睐。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的高端旅游,为何却是资本的绝缘体?有哪些现实阻碍限制了高端旅游公司的做大?消费升级这个人人称好的商业机会,是否真的如同看上去那么美好?
从“舒服到寂寞”的高端旅游
在hhtravel鸿鹄逸游coo郭明看来,近两年高端旅游的相关话题再次升温,一部分是源于定制游概念的炒热。在过去,“定制”某种程度上是“高端”的代名词,但对于真正高端旅游的界定,外界至今仍然没有太多的共识。
从业者们的态度也并不坚定。比如海豚哆哆联合创始人官文禄认为,高端的概念还需要细化——“高端旅行并不是以目的地来区分,而应该以体验方式来区别:3万去一个大溪地只是入门级,未必高端,但是2万去一次普吉岛却往往是高端的。”
“行业其实可以被划分为高端旅游及金字塔顶部的奢华旅游,奢华旅游的评判核心应该是资源的稀缺性和服务环节的极致。”官文禄表示。
而游心旅行运营总监罗强告诉tbo,围绕高净值人群是游心秉持的逻辑,“我们的优势在于客户拓展,而不是产品一定要有多高端。”——这意味着他们提供的不仅是品质好、价格高的产品,也包括普通的签证、特价机票等碎片资源,甚至商旅、海外医疗等衍生服务。
实际上,在大部分业者的认知中,国内高端旅游行业已经走了将近10年,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07年成立、2008年开始运营的太美旅行。而10年中,除了由太美旅行重组而来的鸿鹄逸游,也涌现出相当一批小而美的旅游机构。但时至今日,这个行业仍然难言有较快的增长。
而国家对公费旅游的限制,也让这个行业突然进入凛冬。北京某老牌高端定制社员工sasa告诉tbo,2013年后高端旅游的钱就不太好赚了。
之前,一方面ota们还未有较大的渗透,信息不透明;另一方面,私人银行等机构会找到定制旅行公司来安排他们的高端客户,“这样的单子基本上可以达到几百万,挣钱相对容易。”但在之后,这种大单就很少了。
“比如有机构包完南极船后,却没有足够的客户上船,导致公司困难,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官文禄告诉tbo。
当然,大环境的影响在慢慢弥散,不在乎钱的机构用户在减少,个人消费也正慢慢崛起。“只是,个人用户的成长需要过程,不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是是为何中端大众定制崛起的原因。”高山表示。
“高端旅游是个赚钱的生意,但是你说要做的多大真挺难。”投资人高山如此告诉tbo,在他看来,消费频次就是第一道绕不过的坎。他以做精品酒店起家的赞那度举例——“他们转去做旅游vr时曾对媒体表示,旅游是低频的,但内容消费是高频的,由此可见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但部分业者认为,高端旅游的消费频次还高于大众旅游——比如郭明告诉tbo,鸿鹄逸游顾客的年消费频次在3-4次,官文禄的客人也达到4次左右。
高端旅游另一方面的难点在于获客。在欧阳靖看来,这个行业,除了鸿鹄逸游倚靠携程输送客源,且拥有品牌溢价外,其他的机构多多少少都为客源发愁。
sasa也坦言,家庭、朋友出游类型,两三个人的私人订单慢慢占据更多的份额。“但做起来很费时间,收入又少。加上现在信息这么透明,客人可以大概知道你有多少利润,高了的话又很容易跑单。”
默默赚钱的“小而美”们
因此,尽管高端旅游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甚至某些极地产品可以达到35%以上毛利,但环境、用户、企业内部属性等等都阻碍了高端旅游机构做大。开拓新业务难、固守家业会面临老客的流失,这可以说是成长到一定阶段的高端旅游公司的真实生存写照。
当然,尽管不被资本看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高端旅游公司也初步展现了“百花齐放”的行业格局。“涌现了一些在细分领域表现出色的机构,这与过去几年,大家的产品都一个模子里刻出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官文禄认为。
官文禄习惯以“高端度假”和“主题旅行”划分高端旅游机构的业务类别,比如八大洲旅游、海岛哆哆等主攻度假产品,极之美擅长极地旅游、pala旅行的人文色彩很浓、野趣自然旅行以摄影+自然元素立足等等。
而这些公司也远未到达有交集的地步,高端旅游的行业属性注定这个行当比大众旅游还要分散——也因此,多得是甘于小而美的企业默默赚钱,以及新公司的跃跃欲试。
微爱旅行创始人amanda在传统旅游行业扎根已经有14年,她告诉tbo,新公司成立三年来,目前还只接定制单,没有固定打包产品,由于自身积累的熟客很多,而客人间口口相传,公司的运营比较稳定。
对于高端客人,amanda总结了相当的心得,比如“他们基本都不是互联网深度使用者,更喜欢当面沟通,重视被服务的感觉”、“深圳民营企业家多,他们大多白手起家,对价格的透明度要求高”、“很多人家里住的就是别墅,如果酒店不是足够有特色,根本吸引不了客人。” ……
由于公司规模小,微爱旅行单一客户的产品和操作都由一个工作人员完成,而不是大部分定制公司采取的“旅行顾问+产品经理”模式,amanda认为如此才能保证客人的需求可以准确的传达给境外dmc(目的地管理公司)。
而在定价策略中,由于高端客人对价格透明度要求高, amanda会拆分细化各单项产品的价格,在产品总价的基础上收取15%-18%的服务费,这个部分也是公司的利润来源。
成立一年的宏微定制旅行并不标榜自己是“高端旅游”,由于创始人毛毛在过去的工作中积累了深度dmc资源,可以实现北欧、澳洲、南美等长线目的地的纯定制,其他目的地则会售卖同业的精品小团。这也目前是大部分机构的生存现状,一家公司通常只会专精几个目的地。
在获客方面,宏微旅行会拿设计好的产品方案去和跨界企业合作,比如和摄影机构、教育机构、婚庆机构、户外俱乐部等,面向精准人群,共同为产品增添主题化色彩。
提到未来产品是否会相对标准化、公司规模更进一步,amanda和毛毛都不排除会将一些卖得好的产品推出固定团期的线路;但他们也都表示会“谨慎决策”,毕竟维持现状就是一门在赚钱的生意。
并且,如果扩张后,公司管理、资金要求等相对于过去都会有提升,“我们一个工作人员跟进客户整个流程的模式就不一定能行的通了。”amanda表示。
头部玩家的蓄势待发
不过,试图将高端旅游业务规模化一直是鸿鹄逸游在努力的方向。
郭明告诉tbo,目前鸿鹄逸游的在售产品在700条左右,都是基于对客户共性需求的提炼完成的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客户可以在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微调,这保证了流水化作业的可能性。
而在未来,鸿鹄逸游对于上游资源更深程度的控制,则是规模化后会考虑的举措,比如收购境外dmc等。另外,围绕高端用户,鸿鹄逸游也在展开一系列衍生服务,比如海外置业、移民、游学——但郭明表示,这部分业务尚处于试水阶段,主业的稳固才是根本。
而看似不温不火的高端旅游市场,在今年也迎来了实力更为强劲的大玩家。
拥有55年历史的美国奢华旅游机构abercrombie & kent(以下简称a&k),在2016年被中国中弘地产收购大部分股份后,于今年年初宣布要正式发力中国市场,这位被许多业者 “仰望”的行业前辈,是如何看待这个市场的?
“中国的高端旅游在过去四、五年才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在市场成熟度上、文化上,和美国还有一段距离。”a&k china coo樊娜告诉tbo。比如中国高端客人普遍比欧美更年轻,节奏快,但在观念上,许多客人对体验和服务的价值认知还需要时间培养。
樊娜告诉tbo,“chinafy(中国化)”是今年a&k中国公司、甚至整个集团的主基调。国内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将a&k成熟国际产品的本土化,比如在行程中增加体验元素,尽量提供中餐符合国人口味等等。目前a&k中国的产品数量在50条左右。另外,a&k全球许多地接公司也都在考虑招募会说中文的员工。
樊娜表示,2018年,b2b、b2c都会是a&k着力要开拓的市场。在b端,他们会着重和一些拥有高端客源、但产品还有待丰富的旅游机构合作。由于a&k中国总部设在北京,在上海、广州有负责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拓展a&k的覆盖渠道。
“很多高端客人需要当面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会与合适的旅行社建立合作,相当于他是我们的特许经销商,去和当地的客人直接沟通。” 樊娜告诉tbo。
而在c端,a&k也会和其他高端旅游公司一样,通过异业合作、kol、线下沙龙等途径获客。
业内人士对于这位前辈也有些许期待——“这个行业应该上升到创意策划的高度,”欧阳靖认为,而a&k的理念代表着国际顶级水平,又拥有全球的目的地资源网络,很有可能会成为国内市场的标杆。
知行漫步产品总监赵托尼告诉tbo,国内依靠行程安排、主题特色出彩的奢华旅游机构还太少,大家目前还停留在酒店拿好的价格、配上头等舱机票、米其林餐厅等硬件比拼上,而最后的竞争实际上还是要回归服务。
樊娜也告诉tbo,a&k的优势还在于多年沉淀下来的高服务标准。“比如a&k的南极包船, a&k的工作人员、客人的比例在1:1.3,船上有服务团队和探险队两类工作人员。除了下岸体验,每天船内还会有不同的讲座、电影等活动安排,而探险队的专家大多是a&k的独家资源。”
而对于语言不通的中国客人,a&k的中文领队、翻译会提供同传服务。另外,船上的厨师也都在中国接受过烹饪培训,餐饮中也会增加一些中餐元素。
不过,用什么产品作为敲开中国市场的试金石、能否做到本土化也考验着a&k团队。amanda举了个例子——“比如我去参加戛纳iltm(国际豪华旅游博览会),常看到一些隐世的高端民宿来参展,但在上海的iltm展中基本只能看到城市的奢华酒店。” 这点其实就反映了不同区域客人口味的偏好、市场的差异。
高端旅游,还有很长一段路
可以预见,高端旅游在国内的市场还有一段路要走,不仅要等待个人消费的逐渐成熟、客人观念的进化,旅游机构也需要在产品打磨中沉淀出可行的管理模式、构筑企业的护城河,行业也期待人才和标准的培养、完善。
“某大佬曾在2012年鸿鹄逸游重组成功时表示,5年要拿下中国高端旅游的半壁江山。”孙八一告诉tbo,而今年恰好是鸿鹄逸游成立的第五年,这个行业还难说巨头的存在,显然市场并不如想象的乐观。
那么,在可以看得到的未来,高端旅游市场存在着什么样的可能性?
郭明认为,专业细分领域仍然是未来的机会所在,鸿鹄逸游也不排斥在自营产品成熟后,走平台路线,去接入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
而在欧阳靖看来,除了鸿鹄逸游或许具备可上市的条件,对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高端旅游机构来说,如果没有资本的介入,难说会有大的长进。
“一方面,没有人有精力把全部主题的产品都做了,另一面,高端旅游的线下“用户经营”属性决定了它存在天然地区屏障,比如成都的公司来开拓北京市场会很难。”孙八一表示。
欧阳靖认为,从旅游板块的互联网渗透率维持在百分之十几,且一直停滞不前中,就可以看出,旅游产品并不是互联网思维、流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高端旅游领域,这个行业需要精耕细作。
“或许,如果有一家公司拿到较多的钱,把模式砸了出来,再通过资本方式去全国收一些当地公司,这种抱团发展、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速度会比较快,类似一些广告公司的并购扩张。”欧阳靖抛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而从外部看,高端旅游坚不可摧的领域也在受到挑战,比如飞猪的南极包船、切俄罗斯军事产品资源,这在过去都属于高端旅游范畴的业务。
“尽管飞猪的行为更像是活动营销而非真的批量化生产,对于高端客人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无疑使得市场的透明度进一步加剧了。”欧阳靖认为。
“因此,未来旅游行业一定是靠稀缺产品控制、创意组合、包括服务等等立足。”郭明告诉tbo。
“或许,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静待这一轮的产业集聚,一定会有公司可以脱颖而出,也会有公司面临淘汰。”孙八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