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扫墓祭祖!江西各县6大清明奇葩习俗,看完简直惊呆了!


清明节风俗:九江茶叶茶水祭祖
九江德安一带流传着祭祖拜神时敬献一碗茶汤的风俗。清明节敬奉祖宗的牌位,或祭扫祖宗坟墓时,除了摆放各种祭品之外,还要斟上一杯茶,且往往要选用最好的茶叶。人们认为,敬神后的茶能够消除病痛,保佑人健康。
清明节风俗:修水县流行二次葬
修水县东部的黄坳、黄港等地,人们遵从一个奇特的习俗——“二次葬”,即在亲人已经入土的两三年后,家属往往选在清明节这天,挖开坟茔,将骨骸装入一个陶罐当中,换地再葬。据了解,“二次葬”又称“迁葬”“拾骨移葬”,曾在江西地区广泛存在,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首次时没有条件,只好简单完成,或是旧时人们受风水观念影响,首次下葬后,家人运势不佳,因此再次择地下葬。
清明节风俗:赣县用面团制作成“鱼肉”祭祀
在赣县流传着用面团制作成“鱼肉”祭祀先人的习俗,制成的祭品名叫“食贡”。与一些地方大鱼大肉祭祀的铺张相比,赣县食贡因其“素”而显得与众不同。用面团制作成的食贡十分多样,有鲤鱼、鸡、鸭等不同造型,外观惟妙惟肖,堪称艺术品。
清明节风俗:吉安为耕牛庆生
在古代吉安地区,重视农耕的社会环境中,为耕牛庆生是清明的重要习俗之一。的生日有两种,一说在农历四月初八,一说在清明节。事实上,由于江西所处地区气候的原因,清明正是浸种催芽的时节,原为农事最为忙碌的时候。但根据习俗,就算再忙,这天也要为耕牛放假,并让其吃上精细的饲料,饱享一顿美味佳肴。
清明节风俗:玉山吃明清果
江西人在清明节当然也不忘一饱口福。清明前后,江西各地大多都有用艾草或者野菜制作食品的习俗,被称作“尝青”。《玉山县志》写着“米粉杂艾萌作果,谓之清明节果。”据民俗学者介绍,江西各地制作各种米果团子,都是源于寒食节不生火做饭的传统。
清明节风俗:赣州寻乌县为清明祭祀专门留下祭田
清明这天,不论祭拜先祖所用的香烛火纸,还是宴请族人所需的饭食,都需要不少开销。根据旧时习俗,父亲留给儿子的田产中,要分出一块作为祭田,以每年获得的田租作为家族清明祭祖所用。在寻乌,这种祭田名叫“蒸尝”。有了“蒸尝”作保障,自然不用担心祭祀宴客时还得挨个凑份子了。

1、茶祭来源于酒祭祀,随着时代在演变,我们地方也有用啤酒代替白酒,或者用饮料代替白酒。
2、清明果,我们九江叫蒿粑、清明粑,这个不是玉山的特色,很多地方都有的!
3、二次葬叫“厝”,即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例如附近安庆等地区就很多,他们历史上被强迫从江西饶州府移民到安徽,人死后一直盼望落叶归根,但政府不允许,所以他们迟迟不肯下葬,盼望哪天政策放宽,后来逐渐演化一种习俗。
4、祭牛,牛是农耕社会的重要劳动力,人们靠它吃饭,所以我们九江也有这习俗,但不是清明祭,而是除夕(大年三十),要给牛磕头,给牛吃好喝好,饱食一顿。
5、祭田,还有祠堂田,学校有学田,寺庙有庙田,这些都是集体共有财产,祭田所收到租金专门用于家族祭祀先祖开销所用,祠堂田也一样,所以家族搞活动,基本上不要私人出钱。
6、另外,九江地区清明流行“吃清明”,虽然建国初被政府一再取缔,但现在还是有少部分家族依旧传承着。所谓吃清明就是家族集体共同祭祖后,由家族集体大摆宴席,然后族人共同用膳,起到凝聚与团结的作用!

有些还真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