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困境

困境、转型、突围、救赎这样的字眼,高频次出现在传统媒体命运探索的敏感阶段。但实际上,我们仔细想想,并非全部的传统媒体陷入了困境。
事实上,新媒体以及自媒体的困境来的更快,更加猛烈。传统的门户网站已经沦为传统媒体了,上个十年的博客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微信朋友圈也被很多人自动显示三天可见,新闻资讯平台客户端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了。
让人眼花缭乱的自媒体就更不必说了。在几个月之后粉丝不见长之后立马进入平台期,后期甚至很少更新,用户取关,打开频次越来越低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喜新厌旧的用户
媒体行业也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世规律。一家媒体在迅速干掉别的媒体之后,很快又被更新的媒体给干掉。用户喜新厌旧,经常在很快养成一个阅读习惯之后又投入到另外一个设计更好甚至ui更炫的平台去了。而网络上爆火的热点事件,三天之后很少有人记得住。
有些网络资讯平台甚至打出付费看新闻的噱头,看一条新闻付给用户多少钱,或者在资讯平台逗留多久付多少钱 。这样无节操的操作方式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能够吸引到一部分用户。但这部分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可见一斑,而且用户的质量也稍显低下,这对资讯平台来说是毫无好处的可言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用户以及平台都是逐利的,一致的目标性可以驱使二者的进一步沟通。但用户却并不买平台或者传统媒体的账。用户可以在使用网易新闻客户端之后,卸载并去下载今日头条。过一段时间之后,也可以将任何资讯平台统统卸载掉 。
困境根本
我们往往说媒体困境,其实是把财务和业务混为一谈了。媒体业务本来就是不怎么盈利的行业。而且在新媒体逐渐盛行的时代,依靠广告和发行的商业模式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确实过时了。但是新媒体在还没来得及探索出适合的商业模式就已经消亡了。
传统媒体因为依靠公司化的运作,多人分工协作以及专业性而保持自身独立性。有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全国的杂志广告额只有报纸广告额的一般,但是杂志广告额逐年递增,报纸额逐年递减。但这种趋势在2011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全美杂志广告额首次超过了报纸广告额,这种态势一直保持到2013年。
所以,报纸杂志并没有日益衰微。而是又重新找到适合自身定位的用户群,重新焕发生机而已。
在去年,中国传统媒体一片哀嚎,倒闭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兔死狐悲。但其实这是一个淘汰媒体行业落后产能的阶段。产能过剩这个词用在形容媒体行业可能并不完全妥当。但因为媒体天然夹杂着意识形态的东西,所以在中国受到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的。
困境的好处
笼统的谈传统媒体的困境没有任何意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无论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再怎么传统,仍然还是有机会的。
凡是广告和发行量都出现快速下滑的传统媒体 ,肯定是内容质量最难看的。这是成正相关的,虽然不能从反面来说内容最好看的媒体一定营收看好。因为其中存在一个滞后期的问题。但内容做好之后 ,广告和营收方面肯定也会有正向反馈。
在笔者看来,笼统的谈论传统媒体的困境没有任何意义 。在能够预见的将来,传统媒体即使再怎么传统,仍然是可持续的。就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的广播,我们都将其看作是互联网时代第一个倒下的产物。但出乎意料的是,广播在交通电台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喜马拉雅以及蜻蜓、豆瓣甚至都推出了语音产品 。广播似乎又重新找到了施展自身能力的新舞台。广播并没有死掉,只是重新找到了落脚点。
优质内容的市场
优质内容依然是大众渴求的,严肃的新闻媒体也是一个健全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不可或缺的产物。广告主依然需要依托传统媒体的权威属性和公信力来投放广告,增加曝光度的同时增强其美誉度。虽然我们处在一个内容产业风云变幻的时代,但是一旦新的商业模式完全落地,坐拥那些优质内容的媒体肯定会有翻身机会。因为笔者始终相信,内容这个东西始终会有市场。就像去年全国传统媒体 一片唱衰之际,华商报去年的营收却创造了历史新高,8.1亿的营收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也为传统媒体步入困境的论调引发强烈质疑。
最重要的,对于媒体行业从业认人士来说,我们应该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
作者:朱逻记|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