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民告诉你,为什么农村15年后蕴藏着巨大商机,有凭有据!

谷贵伤民,谷贱伤农。这句古话讲的是执政者保持粮价平衡的重要性,粮食价格过高,老百姓会吃不饱饭;过低,农民无利可图就没有种田的积极性。
农业是基础,也是政治不允许它存在有暴利行为的行业,既然不允许它有高额的利润,也就注定了中国农业走向今天的黄昏产业。
其实这也是执政者早就预料到的事。没有高额的利润,从事者就注定着是一些苦逼,没有高额的利润,就必然会遭到抛弃。
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田地荒置,粮食产量骤减,又必然引起供小于求,谷贵伤民,甚至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要使从事农业的人有利可图,又不使的粮价过高,解决这一矛盾,执政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规模效益,通过机械化去降低人工成本达到高利润创收。
而将中国现有的这种散户模式改变成规模化创收农业,那就得通过现在提出的城镇化。城镇化的真实目的其实一还是房地产,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二就是农业的规模化,土地的集中经营。农村目前所从事农业的人员基本是50岁以上,70岁还能生产自家的口粮,按平均年龄55岁计算,70岁丢弃田地还要等15年,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城镇化的完成还需15年。但老农认为还有可能会缩短,不会超过10年。
只有看清在完成城镇化的这一过程中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你才会看到农业的前途。
粮食安全问题。这是个明知道要出现却又不能实际去解决的,只能是保持现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用财政补贴加大扶持,或者以什么工业反补的方式,使农业出现转机,那么就会遭到很多人不放弃土地,进而阻碍了土地集中的进程。
真正要去振兴农业那不是个难事呀,什么时候会去振兴,猜猜也能猜到了吧,如果通过加大优惠政策仍然不见效果了,哼,执政者的手段多的很呀,。最近不是有文件说了么,放松对民间组织的审批(去学习学习文件),那么发达国家的农会农协可以效仿成立呀,但就目前来说,粮食靠进口是主要手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土地集中。这是投身农业必须要看到的问题,它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在城镇化即将完成之至,由于从事农业人员的艰苦劳作,会出现一点起色,这时候随着农业态势的逐步明朗,大的基本开始注入,也就是出现了一轮土地争得战,就是价格战,这是即使再有前瞻性的政策都不可能避免的。
甚至会出现转让竞拍,也就是说土地的生产经营价值会出现离奇,出现土地的经营权转让价格与生产创造价格不符,老农估计,最高流转和转让价格会出现到2、3千元每亩,实际上搞葡萄的并不在乎这个价格,但这是什么概念?好了,城镇化造就的第一批富人出现了,我就不用说的太清楚了。只希望想投身农业的朋友还是以生产去创造财富,用坚持去磨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