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真的让贫民子弟受损吗?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失业率高达30.5%。有人因此认为,如此高的失业率,无疑是阶层固化的危险征兆,并指出教育减负正在扮演阶层分流的帮凶。(澎湃新闻19月20日)
作为一线中小学教师,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对教育减负的严重误读。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有目共睹,很多学生起早摸黑没完没了地写作业,无论城乡,总体上教育减负根本就没有得到落实,真正减负的只是个别现象。从课外辅导班泛滥到“高考工厂”林立,哪一点能够证明课业负担减轻?没有上辅导班不等于少写作业。作业量大,写作业时间长,导致学生视力普遍受损,体质大大下降,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校教育重课业成绩提升而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更不把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成长当回事。
显然,从贫民子弟失业率高来印证他们因教育减负而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的推理缺乏科学性。贫民子弟的确没有真正享受公平的教育,那主要还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乡村学校师资不足,城市校际差异也非常明显,“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牌子容易取消,但这类学校事实上仍然在享受着政府财政投入政策倾斜,而家境较好的学生可以择校,就能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课业负担仍然是一样的,贫民子弟并不比其它学生写的作业少。
而单以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来指责教育减负,也是很偏颇的,这恐怕是应试思维的延续。难道基础教育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找工作?上大学是有限的,上普通本科院校更有限。既然这样,单从考学来说,学生读职业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需求。一再强调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有意无意就忽视了职业院校以及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贡献,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忽视和轻视,也必然会影响并扭曲青少年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好像只有读普通本科院校才能受重视受尊敬,其他人才就不值一提似的,如此认识分裂可能导致社会分裂,何益于社会和谐?
再者,很多学生,尤其是贫民子弟中学毕业就开始工作,没上大学无须成为“社会精英”也仍然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中小学时期沉重的课业负担对于这部分人的成长和未来毫无助益,反而耽误了他们的社会实践机会,无疑是在浪费他们珍贵的少年光阴。
教育减负不是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机会,而是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把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这必然会使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早一点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更早找到人生方向,更好地认识到学习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样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自然提升,难道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