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精准的选股建仓条件,值得珍藏

多年前,在当时朋友的怂恿下开了户,买的也是他推荐的股票。开始了股票生涯。
起初高位接盘是常事,没多久就亏了12%,很可怜(那只股票直到2015年大牛市,才回到我的成本价)。
后来,急于回本,于是在网上找各种“荐股”,稍微看一下,觉得合适就买入。然后,你懂的,追涨杀跌。直到十月份,在大学同学的建议下,痛定思痛,割肉离开沪深市场,亏损30%。 转而去了港股。
一开始,做基本面,还回血了3%左右。接着,在“杠杆”诱惑之下,杀入权证赌场。当时还买了不少书学习,我并不太贪心、做的是恒生指数的看多权证。可惜,再次被收割。一来二去,在港股又亏损了18% 。
2012年,感觉港股还是资本大鳄的高尔夫球场,于是回归沪深,小打小闹了一翻,回血3% 。后来,由于换了新的工作,实在太忙、无暇顾及,所以空仓了。 总结下来,2011到2012年,我就是一棵典型的韭菜,任人宰割。 2014年底,适应了新工作,还考取了“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于是客观上又有了炒股的精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同时在大学同学的建议下,我买了招商银行,建仓是在14元左右。后来逐步加仓,摊薄成本在17元左右。最终,招商银行在股灾1.0中逆市上涨,我在20元左右清仓,获利20% 。
2015年八月,我又换了新工作,做了部门经理。工作已经不能用“忙”来形容了,简直就是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然后,你猜到了,我再一次无暇顾及炒股。不过,这次不是空仓,而是交给了一位亲戚打理。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我上半年通过招商银行成功躲过了股灾1.0,但是八月、九月的股灾2.0,我是完完整整地吃饱了。(此处省略300字),最终2015年底清仓,全年又亏损10%(躲过了2016年初的“熔断”,还是值得庆幸) 。
2017年初,我又获得了闲暇。三月、四月,通过分析技术面玩短线。玩得不亦乐乎,但是收益却很平淡,最高时浮盈6%,最终亏回去了,还损失1%左右的手续费。
五月中旬,我在大学同学的建议下,开始学习“价值投资”,回归基本面分析。这次,我的心态就比但年从容了许多,不去想“要回本”之类的念头,完全放松。那位同学建议我关注医药板块。我精挑细选,买了仁和药业(主打产品:妇炎洁 ),同时跟着他买了一心堂。可惜,小型药企的表现太差,仁和也不例外,最终割肉亏损5%(这个比例是基于建仓时的投入成本,而非全仓)。在一心堂上面,我倒是通过反复做波段,在15%的振幅内,薅出了42%的羊毛,最终在七月份获利了结。 经过四个月的小试牛刀,我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操作系统,也玩了好多只股票,通常是大赚、小亏。截至目前,我已经把当年交的学费赢回来了。很有成就感 希望以后能继续有这份好运!
下面给大家分享我的四点选股建仓标准:
1、股价不高于2016年一月一日以来的最低价的1.5倍;
2、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如果标的很优秀,可以适当放宽至9%);
3、过去的连续三个报告期,扣非净利均为增长状态;
4、十大股东中的自然人数量占比不超过50%(十大里面如果有证金、汇金,
或者是msci成分股,则为重要加分项。)
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也可以看看这个很不错的经验之谈:《值得看十遍的炒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