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是国内较早开始探索电子商务的公司之一,在赢得了与ebay关于c2c市场的争夺之后,奠定了其在国内电子商务行业中的重要地位。经过了几年的发展,阿里巴巴构建了一个涵盖b2b、b2c、c2c等模式的电商生态体系,并通过对流量、支付、物流、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不断拓宽护城河。对于大多数电商企业来说,过去10多年基本上还处在以价格战为典型特征的品类和商业模式之争的阶段,垂直电商希望能够在某一品类上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并通过覆盖越来越多的品类成长为综合性电商平台,而失去这样机会的企业则开始考虑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突围。正因为如此,马云才傲娇地表示: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
但是当京东、唯品会等企业从品类和商业模式之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平台之后,如何围绕核心业务构筑生态便成为了迫切之需。生态系统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是一个独立运转的开放系统,具备基本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这个跨界与颠覆不断的年代里,任何产品、技术等都很难成为阻止竞争对手的壁垒,企业经常会遭遇野蛮人的侵袭,很多时候这个突然闯入的野蛮人做着和你同样的事情,又完全不依靠你的方式生存。面对行业快速变化的态势,我们不能说生态型的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生态体系内部或者外部某些变量的改变同样可以使其自有调节能力失效,进而打破生态体系稳定的平衡状态,使其面临崩溃的危险。但是由于其完善的布局和稳定性,生态型公司无疑还是所有商业模式中最为安全的。并且生态型公司往往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是整个产业格局的掌控者和操盘手,不仅收益颇丰,而且主动权也非常大,这自然会成为很多企业追求的梦想。
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看点并不仅仅在于企业之间围绕用户、品类、购物渠道等的争夺,还在于各个企业如何通过不断的布局完善自有的生态圈。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等主流电商企业在打造生态圈的路上已经越走越远,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逐渐由针对某一方面的争夺过渡到生态圈之争。
我们上面提到阿里巴巴早已经构筑了比较完善的生态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流量,盈利的主要来源是广告,本质上就是对流量的分发。
当京东决定从垂直3c电商转型成为综合性电商平台时,其对生态体系的布局也是不遗余力,在覆盖更多品类、走向更多区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大对支付、金融、智能硬件、o2o、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投入,上市之后的京东更是已经通过投资的方式将易车、途牛、饿了么、到家美食会、买卖宝、金蝶、永辉超市等企业纳入了其对生态的布局之中。京东生态体系的核心在于供应链,通过更加高效地连接人与商品,减少货物的移动次数。
凭借“精选商品+限时特卖”的模式,唯品会获取了大量的女性用户,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商特卖平台。之后其不但通过对众多快递企业的投资或者收购,完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提升用户体验,还通过对乐蜂网、贝贝旺、贝联科技等企业的投资加强对美妆、母婴等领域的布局,构建关于女性消费的生态圈,其中的核心在于对女性消费需求更为精准的把握。
对于这些企业希望构建的生态圈,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他们就好比处在一个四面都是汪洋大海的小岛之上,这个小岛就是他们构建的生态圈。小岛四周任何一处堤坝的破损或者缺陷都有可能被海水所冲垮,破坏到小岛现有的生态体系。所以企业必须做的就是在小岛的四周不断加固堤坝,期待足够高、足够坚固的堤坝能够阻挡破坏小岛生态的任何可能。企业可能会主动加入一些有利于生态圈快速发展的变量,但是对于有可能危及到生态边界不期而遇的入侵者都非常小心。2013年开始,微信和阿里之间的数次相互封杀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但是,目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信息充分自由的流动,企业生态边界上的任何一处缺陷都有可能被撕开一道口子,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是让很多企业感到不安的原因,于是只能不断地加固堤坝。与企业对外来各种因素的封闭相比,在堤坝的内部,对于生活在小岛内部的各个参与方而言,这个体系则是充分的开放,有一套统一的游戏规则来约束所有参与主体的行为,营造一种自由、公平和公正的环境,并同时非常强调资源的共享和多边共赢。
其实,生态就是这样一个兼具封闭和开放特征的体系,面对外部的绝对封闭和面向内部的充分开放同时并存。对于希望构建生态的企业而言,也需要同时兼顾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围绕自身的核心业务,在其边界周围建设高高的围墙,阻挡任何有可能的破坏生态体系平衡的力量进入;另一方面则要在围墙之内建立自由、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实现多边共赢,如此才会是一个稳定且具有生命力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