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到一个携带着自己基因的生命诞生,他的诞生,是你的生命的延续。
莫言曾如是说。
生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体现着人的的福宁与希望。
近日,辽宁省出台的“催生”二孩政策在网上备受关注。
《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方案中提出“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等全面两孩配套政策。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减轻生养子女负担;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确保职工生育期间的生育保险待遇不变;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和配偶陪产假制度。鼓励雇主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工作时间安排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符合条件的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
这个政策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政府给予生育二胎的家庭在税收、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方面更多的奖励和补助。
有专家指出,辽宁省此举的根本原因是当地人口的负增长。
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陆续修改相关规定,延长了产假。比如在《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98天产假基础上增加了“天数”,基本上达到了138天至158天。同时,还明文规定了男方有15天至30天的陪护假。而假期内,夫妻工资照发,且不影响其他福利待遇。
有些地方的政策甚至更加“优惠”,只要符合条件,北京可再增加假期1至3个月,吉林则可延长产假至1年,重庆则可以连续休假至子女1周岁为止。
另外,有些地方还给于实际性的奖补。比如在新疆石河子,生育二胎的家庭可领取顺产500元/户、剖宫产1000元/户的住院分娩补助。在二孩0-3岁期间,每户还可以享受到适量的奶粉补贴。天津则给于住院分娩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城区按每例2500元标准,并适时调整。
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都看过《超生游击队》这个小品,它是90年代著名的一个幽默小品。讲述的是一对农村夫妻在生了三个女儿后,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政策争取生一个儿子而背井离乡,互相埋怨的故事。
不难看出,其实全面放开二胎,到时下的鼓励和奖补生育二胎的背后,是我们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对于市场刺激性的期许。
有数据表明,2017年全国31个省市中,6个省市常住人口为负增长。其中,东三省人口增长压力最大,增长率均为负数。
生育和人口是一个社会化的命题。老龄化会带来诸多的问题,也会影响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因为以前不让生,现在却鼓励和奖补式的“催生”,这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有人认为,我们中国自古讲究多子多福,一个孩子确实太孤单,两个孩子相互之间有个伴,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更热闹。能生的话还是尽量生。换句话来说,存钱不如存人。
当然,人们最大的声音还是说生不起。
一方面来说,是自身家庭经济条件承受不起。二来,不少夫妻年纪大了,受身体原因影响,想生就生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无法自然妊娠的情况下,采取试管婴儿的模式,但也涉及到高额的费用。
有人认为,如果在农村的话,生的越多,留守的儿童会更多,会再一次增加一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的负担。而且,一旦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么新生出来的孩子以后还是给人做廉价的劳动力。而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晚婚晚育的人逐年上涨,原因就是没房住,消费高,结婚结不起。
有人也觉得,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但生育对女性来说是一次牺牲,因为女性将不能上班。再加上,现行环境下,很多夫妻相处模式并不和谐,就因为带孩子上的诸多麻烦,很容易导致家庭矛盾。而且,看似大礼包式的产假也只是公职人员的香饽饽,而民营、个体企业别说产假,就是法定节假日和周末都没有。如果生育二孩,那么意味着工作丢失,甚至会导致怀孕时就被离职。
有人沉思,说到底,生不生,还是一个经济上的问题。一旦孩子落地,从出生到上学,各个环节都要很大的花费。很多家庭在高教育费用、高房价、高医疗花费下,已经无法再承担起一个孩子的体面成长。
对此,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大概要花的成本是五十万到一百万,所以生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不是必需品,很多人认为是奢侈品。
当然,这种成长不是说像以前父母那一辈的成长。那个时候,不光是农村,还是城里面,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但是那个时候的孩子好生养,生育也花不了多少钱。虽然饿一点,穷一点,但相互帮衬也就那么过来了。而现在,一个孩子的到来,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心血,尤其是为了不让其输在起跑线上,吃的,用的,学的,都只能往“钱”冲。
悲观一点的说法是,当下高房价、高消费时代,有人连婚都结不起,何谈养育后代。
现实的情况是,从二胎政策放开以来,二孩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井喷”,甚至一胎出生率都在下降。归根到底,不是人们不想生,而是生不起。
当然,有能力者完全可以忽视这些。
要相信,谁都喜欢生命,但养育一个生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