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选定的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有何不一样?

原创:唐小兵唐说今天
2018年6月,中组部增补第二批全国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有7所院校入选,分别是梁家河培训学院、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古田干部学院、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深圳市委党校、华中师范大学、铁人学院。
在这之前,2015年底,中组部选定了10家院校作为首批全国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分别是北京市委党校二分校、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辽宁社区干部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江苏省昆山市委党校、浙江传媒学院、江西干部学院、湖南省长沙县委党校、成都村政学院、遵义干部学院。两年多来,10家示范基地成果斐然:培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2500多人次,举办5200多班次,覆盖39万人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另外,中央组织部在2009年的时候批准了13家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作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冰工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2015年又增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家基地,作为针对农业系统的第14家干部教育基地存在。既然已经批了干部培训基地,为何又批党员培训基地,是不是重复建设?
其实,这是两种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党员干部培训渠道,都在新时期党员干部队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主管渠道不一样。中组部干部教育局主管干部教育基地,而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主管党员教育基地。14家高校基地是干部教育局认定的,17家党员教育基地是党员教育中心认定的,两个部门各司其职,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不存在干扰,也不存在重复建设。
第二,培训对象有差异。全国干部教育基地主要针对处级以上的干部,党员教育示范基地主要培训群体是科级以下的基层党员、普通党员。实际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最优秀的大学的教授去给普通基层党员讲党课、讲专业课,不一定能用群众的语言,不一定接地气,实践证明也的确是这样。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理论思考、甚至是学术素养的人,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最顶尖的学府里学术素养最高的那批教授所宣传讲授的那个主题。武汉大学举办干部培训班,就是以处级和科级干部为主体。学员的通常反馈是,不一定要理解教授所讲述的所有思想和观点,只要能对工作有一两点启发就够了。越是基层干部,这种感触就越强烈。这就说明,大学殿堂的培训与一般的党校、社区学院、基层党员教育中心还是不一样的。
第三,高校基地的精力不在培训上。对于13家干部教育基地来说,主要精力并不在意非学历培训上,承担干部培训任务的功能有限。高校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于本科研究生教学及各项科研任务,甚至大多数一流大学在考核年度工作成绩时,干部培训都不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在高校承担的四大教学任务中,继续教育比起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来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项教学任务,所有办学资源首先向前三项集中。在与校地合作洽谈工作中,地方智库建设、扶贫、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研究生教育都排在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前面。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后果,高校基地不会对干部培训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对于供不应求的党员干部培训大计来说,只有开拓更多的渠道,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这也是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应运而生的时机之所在。
第四,干部教育基地很难再增加,而党员教育基地则还有潜力。除了西北农林大学,13家干部教育基地都是中国的顶尖老牌综合性大学,既考虑到了学校综合实力,又参考了历史价值,还照顾到东南西北中的地域分布,应该说已经非常全面。继续增设的可能性很少,在现有的基础上稳定培训规模,逐步形成学科与地域优势的差别才是各基地发展的方向。西北农林大学的入选则是中央对农业干部的特别优待,其农林学科也是名列前茅。而党员教育基地则主要面向处级、科级以下干部,入选单位为党校、干部学院和少量高校,以特色化、小型化、现场体验感为重要特征,这正是基层党员学习本领、锻炼技能的好学校。面对大量无法深入到高校干部教育基地的基层党员,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校、干部学院去学习,远比在高校基地吸收的知识要多,学到的本领要强。当然,党员教育基地中也有两所高校——浙江传媒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但这两所学校不是以综合实力获胜,前者重在专业化新闻媒体、网络舆论专题的培训,后者则重在对高校党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专题培训。对于越来越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每一项培训大计的筹划、每一个培训基地的选择,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内在的逻辑。
毛主席说:“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当前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改革进入了深水期,加大力量教育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的党员干部,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