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今天持续了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期,将会在未来一二十年逐渐的结束。这个预计会持续超过半个世纪的长时间高速增长,不仅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以后估计也很难再有了。
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整个国家的面貌彻底改变,有很多人小时候还是光脚没有见过飞机火车的农村孩子,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却是在大城市有房有车,穿着西装见客户,刘强东就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电灯,现在已经是京东老板了,这么巨大的变化和机会,错过了真的是太可惜了。
今天我们从2018政府工作报告和数据,来看看目前中国经济的一些变化和趋势。
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最常见的是三驾马车理论,也就是经济的发展来自于三大需求:投资,出口和消费,
投资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投钱形成固定资产,
出口是卖东西给外国人,
消费是卖东西给中国人。
我们也很清楚的看到,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需求的核心和主体都是人,
消费是中国人买东西,出口是外国人买东西,投资是政府和企业买东西。
根据2017年的统计公报,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32.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9.1%。
虽然说是三驾马车,其实三匹马的力量是完全不一样的。
总体是6:3:1的态势,国内消费的力量是出口的六倍多。
所以出口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已经比较小了。
中国经济从2001年加入世贸以来,出口猛增带动了经济发展。
中国出口金额从2001年的2661亿美元,猛增到2007年的12200.6亿美元,六年时间增长了4.585倍。
所以说出口在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发动机。
而从2007年到2017年,出口仅仅从1.22万亿美元增长到大约2.27万亿美元(15.33万亿人民币),十年增长还不到一倍,这还是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要说以后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也很难了,2017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只有9.1%
所以今年而言,除非出口大跌,顺差大量减少,否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会太大。另外出口毕竟主要和外部需求有关系,不太可控。
外部需求的情况,2017年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美国2.3%,欧元区2.3%,日本1.7%。
先继续嘲笑一下日本,从1995年的巅峰,到2017年已经是第22年了,经济还是这个情况,日本失去的第三个十年已经在路上了。
欧美经济复苏还是比较明显,尤其是人类希望美利坚,
标准普尔2月预计2018年美国经济会增长2.8%,
美国白宫2月21日向国会提交的年度经济报告,更是预计2018年美国经济会增长3.1%。
欧洲和美国是我国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经济都在强力复苏,
因此预计中国2018年出口形势会不错,实际上2018年1月中国出口增长6%,二月更是大幅增长17.2%,即使考虑春节因素,这也是不错的成绩。
多说一句,我们不仅把隔壁日本越甩越远,2017年中国和欧美白人国家的总经济差距也是缩小的。
2017年欧元区19国经济总量大约12.5万亿美元,美国经济总量大约19.387万亿美元,合计31.89万亿美元。
而中国2017年经济总量(按照6.75汇率)为12.254万亿美元,是欧元区+美国的38.43%。
我国去年经济增速为6.9%,相当于欧元区+美国增长2.65%,而欧元区+美国总增速为2.3%。也即是我们在实际增量上超过了他们。
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将会超过欧元区19国之和。
2018年的出口,最大变数是美国的贸易战,不过也不会影响太大,
中美都是体量巨大的强国,中国加入世贸17年,贸易战已经习惯了,你有牌打我也有牌打,中美都是有实力同时又理性的文明国家,和俄罗斯,德国,日本,朝鲜这些容易情绪激动的民族不一样。
中美要是打贸易战,可能会在某个时间打贸易战,可能会在某个产业打贸易战,但是绝对不会在所有的时间在所有的产业打贸易战,最终结果肯定是双方都不愿意两败俱伤,各让一步了事。
一切贸易战都离不开客观的实力对比,美国今天已经不具备遏制中国的能力。
总的来说,今年随着各国经济普遍回暖,出口的需求问题不大,这也会刺激国内企业扩大投资。但是总体而言,估计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基本会在一个百分点左右浮动。
直白的说,我国出口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出口“看天吃饭”的时代,也就是受外部需求的变化影响极大。
出口这个经济增长发动机,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已经比较弱了,另外处于易受外界形势影响的非稳定状态。
我们再聊聊消费,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人的消费才是最重要的核心动力,简单的说,你花不花钱,其实决定了国家经济是否会增长。
这跟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的中国一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
目前中国人的收入在全球范围来看都不算低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年收入普遍是二十多万人民币的水平。中国年收入能达到二十多万的人,其实已经一大把了。
我敢说你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年入二十万以上的人,不信的话,你打开你的微信好友通讯录看一看,拥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人大量存在于你的身边。
2017年统计公报里面,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增长7.3%,这个增速比2016年加快了1个百分点。
这个可支配收入不只是工资,而是包括存款利息,开商店,出租房子等在内的一切收入之和,22408元相当于平均每个月1867.3元,难道50%的中国人月入在1867.3元以下么?当然不是。
首先这是扣除税,社保和公积金之后的到手收入,其次这是把全国13.9亿人一起计算人均,你们家四口人,两个小孩和你们一起平均。因此你的收入能不能排在中国人的前50%,算一下你家庭成员的收入之和就知道了。
四口之家到手收入超过2.24*4=8.96万元就能达到前50%的水平。
另外一个数据可以相互印证,2017年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485元,年入为4.18万元,比上年增长6.4%。
一般来说,在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中国政府就会想办法刺激消费,主要通过房地产和汽车两大项,当然也搞过家电,比如2007-2013年执行了五年多的家电下乡补贴,就大大刺激了农村家电消费。
作为第一大工业消费品的汽车,是我国刺激消费的大杀器。
2015年的时候经济不好,当时推出一个政策,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政策,从10%降到5%。
也就是一辆十万元的车便宜了5000元,
结果2016年中国乘用车销量猛增14.9%,而上一年的增长率只有7.3%。
很显然,降低税收对刺激汽车消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在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汽车购置税从5%上调到7.5%。
而从2018年1月1日开始,汽车又恢复到了10%的购置税率。
2018年汽车购置税回升到10%的正常水平,
可见中央判断消费目前问题不大,不需要通过汽车来进行刺激。
为什么这样说呢,还记得2015年以前,中国降低汽车购置税是哪一年吗?
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作出决定,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结果当年乘用车销量大涨52.9%
为什么刚好是2009年和2015年实行购置税减半的政策?说白了还是经济不好,需要刺激消费。所以下一次中国经济什么时候不好,看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大概就知道。
2018年,汽车购置税恢复到正常的10%了,说明现在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情况还不错。
另外,我国刺激三四线城市消费的利器—棚户区改造2018年还将继续进行,
今年将会改造580万套,比去年的609万套有所减少了。
我们把棚改和汽车一起来看,刺激三四线城市消费的棚改数量减少了,刺激汽车消费的购置税减免也取消了,房产和汽车两大刺激消费政策都在往后退,说明中央政府认为目前消费增长并没有太大问题。
我国现在的棚改全部是主推货币化安置,也就是直接给钱给拆迁户。这其实是我国最近几年的重大改革,以前主要都是给房子。
货币化安置,给拆迁户钱之后,鼓励他们去购买商品房,而不是租房等两年然后回迁。政府统一和开发商谈价格,搞团购,这样还可以帮助拆迁户拿折扣,对开发商的商品房去库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拆迁户买了商品房,还得花钱装修,购置新的家具,于是消费就被刺激起来了。
今年580万户棚改,意味着我国今年有580万个拆迁户,理论上每个拆迁户都会拿到十几万到几十万元的现金,嗯社会主义好啊。
我国棚户区改造,主要是针对重点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独立工矿区和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等,当然大城市也有棚改,棚改成了刺激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景气的一个利器。
有时候看新闻,我们要理解背后发生的故事,2015-2017年中国搞了1800万套棚户区改造,这意味着过去三年有1800万个中国家庭成为了拆迁户,拿到了大笔现金,我可以说这1800万拆迁家庭中的绝大部分,他们一辈子从来没有一次性拿到这么多钱。
拿到现金,购买商品房之后无疑会继续进行消费。2018年棚户区改造继续进行,至少是可以起到稳定消费的作用。
我一直在想,1800万家庭,加上今年的580万,就是2380万个家庭,从2015-2018年之间拿到了一笔巨款,这个会算进人均可支配收入吗?
从棚改和汽车购置税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目前没有大搞刺激消费的政策,说明目前消费增长的势头还是可以的。
实际上,2018年1-2月,剔除季节性因素影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了0.2个百分点,背后的原因就是汽车销售单价上升,导致汽车消费增长了9.7%,
但是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为了保证中国消费的持续增长,中国在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是减少收入差距,这个对支持消费增长至关重要。
人越有钱,那么能存下来的钱就越多,换句话说,人越有钱,那么没有被花掉的钱就更多。
同样是年入一个亿,让一个富人挣了,他这一年也就是买一辆汽车,这一亿让一千个人挣了,一年会买一千辆汽车,对需求的带动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说要缩小收入差距。
中国的收入差距,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地区间差距,各个省之间发展不均衡,这个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来调节。另外一个是人均收入的差距。
2017年的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平均数增长了9%,而中位数只增长了7.3%,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2017年前50%的中国人收入增长比后50%的中国人更快,这个就不太和谐了。
而在2016年,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增长,一个是8.4%,一个是8.3%,两者都差不多。
所以在总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关于收入的部分,全部是调节收入差距的。
1: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这个是提高老人收入,我国城市老人养老金普遍2000元左右,农村老人普遍七八十元左右,简单的说,就是多给老人钱。
2: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还是要继续上调,也即是说,多给底层发钱。
最低工资虽然每次提高就是一两百元人民币,国内很多工厂给的底薪都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给,根据底薪算加班费,底薪随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加班费之类也随之提高了,一年就能多出几千元收入。
3: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向艰苦地区、特殊岗位倾斜;
----实际上是鼓励干部和职员到穷地方工作,提高艰苦地区工资水平,
也就是多给艰苦地区的单位发钱。
4: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
----这一条也很清楚,给中产降低负担,刺激消费。
多给“底部中产”钱,多给生病的人钱,多给养孩子的人钱。
所谓底部中产,是指收入超过起征点不多的人群,起征点提高可以全部免掉他们的个税,给其减负,提高其消费能力。
为什么呢?
2013年全国收了6531亿元个税,而到2017年全国收了11966亿元个税,
从2013-2017年,四年时间内几乎翻了一倍,增长83.2%
而同期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4200元,2017年中位数为33834元,四年增长39.8%。
一个增长大约40%,一个增长了大约80%,也就是说过去的四年,我国个税缴纳金额增速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一倍,
这说明一个问题:缴纳个税的人越来越多了,而这些新晋纳税群体其实主要是作为“底部中产”的工薪阶层。
所以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很好的减轻工薪族负担,提高潜在消费能力。
5: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这条具体什么措施没有说,但是实际上导向是很明确的,
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大类收入为工资,经营性收入(例如农家乐,路边的商店个体户),财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也就是养老金为主)
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为例,2017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3.29元,实际增长7.3%,其中人均财产净收入3602.02元,比上年增长16.3%,
这个财产性收入增幅居四大类收入首位,增速是最快的。
什么是财产性收入呢?对城镇居民而言主要是房租、储蓄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