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清荣 北京至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本质是牟利的工具。企业的目的是为企业控制人牟利。绝大多数企业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满足顾客需求是实现企业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企业的目的。
我们经营管理企业,每日研究产品、销售、人事等各项繁琐事务,却很少花时间仔细想想开办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企业的目的指的是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及结果。这是关于企业目的的抽象表述,很少会有人对此有异议,但是在现实中,不同的人对于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及结果”具体应当是什么却有很大的分歧。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企业目的的具体形式存在不同认识。
一、人们对于企业目的的具体形式存在不同认识
有史以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办企业就是为了赚钱”。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家都宣称办企业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实现伟大梦想或造福社会。
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帕卡德在1960年对员工的一次演讲中明确说出了他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我首先想探讨一家公司存在的原因,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会在一起?我想,很多人误以为公司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这一点其实只是一家公司存在的一种重要结果,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地去发现我们存在的真正原因。在探讨时,我们不可避免会得出一个结论:一群人结合到一起,以我们称之为公司的机构存在,是为了能够合力完成一己之力无法做到的事情——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名词听来不凡,却是根本因素。
……你随处(整个企业界)都可以看到有人只对金钱有兴趣,对其他一切事情却没有兴趣。但是,根本动力大部分来自能在其他方面做出成就的意愿。例如,制造一种产品,提供一种服务,大致上就是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帕卡德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对社会做贡献——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说,他创办小米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创办一家伟大的企业,创办小米就是为了实现他的伟大梦想。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只有一种适当的定义:创造顾客。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只有当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经济资源才能转变为财富,产品才能转变为商品”。“利润不是一种原因,而是一种结果——企业在市场推销、创新和生产率方面取得成就的结果。它是一种必要的结果,以便为更重要的经济职能服务”。德鲁克认为企业首要的目的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利润是这种活动的结果和支撑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百度百科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一词的解释是: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希望企业的目的要包括为社会造福。
以上出现了多种关于企业目的具体形式主张,这说明人们对企业的目的认识是不一致的。
企业的目的属于企业的本原性问题之一,看似离着真实的经营管理行为很远,实际上它在时时刻刻影响着这些行为的选择和走向。如果对这个问题都不明白,又怎么可能处理好企业的内外关系及各项具体工作呢?因此,明确办企业的目的是企业人的首要任务。
有很多人常常把企业的目的与企业的本质相混淆。为了弄清企业的目的,还要先探讨一下企业的本质。
至本股权激励
二、企业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企业的本质是什么有很多观点。绝大多数人都认可企业是营利性组织。百度百科关于企业的定义是: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上述定义认为企业的本质是盈利性经济组织。其实,企业有多种形态,总体上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三大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本质就是依法独立存在的以牟利行为为主要活动的经济单位。说得更简单一点,企业是牟利或创造财富的工具。
牟利性是企业与政府、军队、学校(公立)、医院(公立)、社会团体、普通公民的本质区别。只有企业才能以牟利为主要活动,其他各类组织和个人均不能以牟利为主要活动。
企业的本质反映的是企业不同于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独特性。那么以牟利或创造财富为主业便是其鲜明特色。这里需要注意:不论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根本特色都是牟利的工具。也就是说,企业的本质不因企业目的的变化而改变。这就像军队,不管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本质都是暴力工具。
三、企业的目的是什么?
(一)企业的目的是为企业控制人牟利
企业是人、财、物的组合,除了只有一个人的情况外,多数企业都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作为一个由人构成的组织,企业本身并没有生命和独立意识。因此,企业本身不会有目的,企业的目的只能是企业中人的目的。
企业中的人包括投资人、员工这两大类。投资人又分为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员工分为高管和普通员工。企业的目的不是企业中所有人的目的,而是企业的控制人的目的。企业的控制人是指能够决定企业经营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事务的人,也就是掌控企业命运的人。企业的控制人种类很多,可能是控股股东,可能是股东联盟,也可能是高级经理人。
企业控制人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大多数的控制人的目的就是赚钱,也有一部分控制人的目的是实现个人非金钱性目标。这些目的的具体形式是各式各样的,但它们也还是有共性的——为控制人谋求利益。赚钱是谋求利益,实现人生梦想同样是谋求利益,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利益。对于财务自由的人来说,精神追求就是他的最高利益!所以,赚钱并不是所有企业的目的,而为控制人谋求利益则是一切企业的目的!
德鲁克说:“为了了解什么是一个企业,我们必须从企业的目的开始。企业的目的必须在企业本身之外。事实上,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因为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企业的目的只有一种适当的定义:创造顾客。”德鲁克认为因为有社会的需要存在,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有人设立了企业。
德鲁克离开企业自身而完全从外部来理解企业的目的,这是错误的。试问创造顾客的源动力是什么?如果仅仅看到了社会有需要就挺身而出去满足这些需要,这是企业家吗?这是圣人、侠士甚至是上帝、观音菩萨,他们才会有此等体恤天下的“大慈大悲”,世间的凡人有几个能做到?在上文已经得出结论,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谋求利益。我们的日常经验也在告诉我们,一般人开办企业就是想谋生挣钱,根本没有什么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高大上思想。当然有极少数企业家开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济世安民。这些人一般都解决了生存问题,开始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决不能把这极少数企业家的目的作为绝大多数人的目的。
最有意思的是,顾客也并不买德鲁克先生的情,给企业家留下了“无商不奸”的负面评价。尽管这种评价有失全面和公正,过度扩大了适用范围,但是至少说明很多企业主不仅不好好服务顾客而且为了贪图眼前利益而坑害顾客。这些企业主哪里是在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是为了私利不惜危害顾客的利益!我国史学家司马迁对于企业的目的讲得才是真精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可没说:“天下熙熙,皆为奉献;天下攘攘,皆为服务!”
德鲁克这种“创造顾客”的思想在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没有多大市场的,但是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应当是主旋律。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全部生产资料实现公有制,企业的控制人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公正无私的代表,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最大的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道理很简单,自己赚自己的钱是荒唐的,自己服务自己才顺理成章。但是,共产主义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目的绝不可以注入到市场经济的大脑中。
脱离企业的内因而探讨企业的目的,就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研究企业目的,首要的还是要研究企业的内在矛盾,才能找到正确答案。从企业内部来看,设立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顾客,而是为了满足控制人自身利益需要。也就是说企业的控制人设立、控制企业的动机和目的是利己而不是利他。即使真有一部分控制人拥有伟大情怀和梦想,为了造福社会、实现个人梦想而设立或控制企业,那么,首先这种人极少,其次企业也只是实现他们的诉求的工具,也在满足着他们的精神利益需要。这并不会改变企业的目的就是为控制人谋求利益这一基本规律!
(二)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吗?
目标是实现目的的数量标准!关于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否为利润最大化是人们争论很多的一个问题。在上文我们已讨论过了,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所以对它们而言,追求利润最大化应当是它们自然而然的终极目标。只要不违反法律,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德鲁克也说过:利润水平是检验客户满意度的标准。正常情况下,盈利越多,越能说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更加迎合了顾客的需求。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谋求利润最大化,同行企业之间剧烈竞争着。这既是残酷的,又是美好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只有始终为顾客创造最高的价值的企业才能赚到最多的利润。这种企业是自己行业中竞争力最强、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苹果一家手机的利润几乎占到全部手机厂家利润的80%,原因就在于它的手机最受顾客青睐。
企业在合法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完全正常的,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式是有区别的。主要包括急功近利型利润最大化和长远推进型利润最大化。在急功近利型方式下,企业为达到此目标就会拼命压榨其他企业参与人的利益:压低员工待遇,压榨供货商,对国家偷税、漏税,对社会一毛不拔。这种模式导致工人反抗,供货商不满而提供伪劣产品或拖延交货期,国家严查严惩,社会敌视。这样的模式下,利润最大化仅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急功近利型利润最大化实际上是在谋求短利益、局部利益,说到底还是小利益。它不可能为顾客创造最高的价值,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
长远推进型利润最大化追求长远和整体的利润最大化。它通过企业参与人综合利益最大化来实现!除投资人和员工外,企业参与人还包括外部投资人、合作伙伴、政府、社会公众。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而必须保障投资人的合理利润追求。投资人既包括物质投资人,也包括人力资本投资人。企业要保障普通员工的合理薪酬待遇,要保障合作伙伴的合理收益,要保障政府的税收,还要提供必要的社会捐赠,谋求良好的社会环境。多方共赢、共同受益,才能够保障企业的稳定持久发展,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企业的财富才会越积越大。
有人会说顾客也是受益人。笔者认为顾客不是受益人!因为顾客是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支付对价而获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并没有额外受益。而其他主体都是从企业由顾客处获得的收入里获得利益的。顾客不是企业的受益人,恰恰是企业利益的提供者。站在顾客的角度,如果把他的购买行为看作是投资行为的话,那么,他当然要选择能使他的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卖家。因此,人们日常所说的“为顾客创造最大价值”,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被竞争所淘汰不得不为之事。企业做好产品或服务,初衷不是为了让顾客高兴,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生存。
利润最大化不仅仅是指某一时段利润总额的绝对数,更重要的应当是投资收益率最大化。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指标,是指净利润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越低,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越弱。苹果2018财年的利润是483.5亿美元,排名世界500强第一,但净资产收益率方面,波音排名第一。投资收益率最大化对企业投资人而言要比利润总额最大化更可靠、更实惠!
在这里需要说明,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而是追求价值最大化。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认识,企业价值是企业利润的产物,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苹果是全球利润最高的企业也就是市值第一的企业。最近亚马逊的盈利能力大幅度提升,因此其市值也在飞速成长。没有利润支撑的市值是虚幻的、短暂的、易逝的。
至本股权激励
四、实现企业目的手段是什么?
就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