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九十年代以前的电影,取名都很有文化味,许多电影片名直接就是从广为人知、喜闻乐见的古诗词中化用而来。非常符合品牌取名的三原则:一见就熟、一见就喜、一见就动。观众一见到片名就会在脑海中自动浮现该首诗词,因为喜爱这首诗词而呼朋携友买票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比比皆是。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诗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甚至世界人民的喜爱。如此一座资源丰富的文化宝库,我们的品牌命名不从中吸取营养,岂不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千万不要做这样的傻子。
也许,因为电影业同样是文化产业的原因吧,或者从事电影业的人士多是文化人,所以电影业为电影的取名多有从诗词中采撷精华。下面出品君为大家解析几部以诗词取名的电影片名: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1947年拍摄的电影,片名取名于南唐后主李煜的断肠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电影直接把词的最后一句作为片名,象征电影主题:抗日大势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也阻挡不了。
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后反应极为热烈,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满城争看一江春”的壮观景象。
这首词还被谱曲成歌,邓丽君的原唱,也是费玉清的保留曲目。
巴山夜雨
《巴山夜雨》拍摄于1980,是由吴永刚、吴贻弓导演,张瑜主演的一部故事片。
电影片名出自唐朝大诗人李商隐七绝。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电影故事反映的是在动乱中,个人的命运坎坷,寄希望于平安重聚,回首往事“却话巴山夜雨时”。
电影故事及片名与诗寓意共鸣,真是好名。
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导演的、巩俐主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被观众吐槽为满城尽带黄金乳,虽然电影没啥艺术性,但名人效应下,票房还是挺不错的。
电影片名源自唐朝的农民起义者——黄巢。
黄巢同学在没考上大学后,心中不平,便写了一首诗,抒发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对社会的仇恨。后来他还真实现了诗中的理想——率领起义军杀进了长安城。
可见,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用该诗的最后一句作为电影片名,用意何在倒是不知,反正与电影故事情节没多大关系。
上述的电影片名都是从诗词中直接选择一句作为片名,还有一些电影取名就更巧妙一些,将整首诗词的精华整合成一句话,以此作为片名。
野火春风斗古城
《野火春风斗古城》拍摄于1963年,由当时的大帅哥王心刚和大美女王晓棠主演。
电影讲述的是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抗日时期,在敌占区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敌人虽然如野火凶猛,但我们的战士犹如坚强的小草,只要一缕春风,就万山红遍。
片名非常巧妙的化用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成名诗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可谓家喻户晓,电影片名取诗句的野火、春风两个词,组成野火春风斗古城,非常生动、形象,寓意贴切,令人会心。确实是个一等一的好片名。
琼瑶也喜欢用古诗词为她的小说和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命名。
《几度夕阳红》出自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前两年很火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也是化用徐志摩脍炙人口的名诗《再别康桥》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我们总说取个好名字很难,学习电影业吧,从中国文化中可以找出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