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基层有最丰富的新闻矿藏,千百万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今年春节期间,本报推出“乐享新生活,筑梦幸福年”节日专题报道,派出多路记者,紧扣“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城市建设目标,按照“走、转、改”的要求,入社区、进企业、宿农家,着力发掘改革发展新创造,真切感受百姓生活新变化,生动反映城市建设新成就,展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今起分“年味”“乡愁”“多彩”“温暖”“坚守”“魅力”“新愿”主题陆续推出,敬请垂注。
寻找年味
什么是年味?人们辞旧迎新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
除夕年夜饭,家人团聚,其乐融融,这是年味;过年添新衣,将自己妆扮一新,光彩照人,这是年味;新年住新房,换新车,改善了生活条件,这是年味……年味汇聚着一年里含辛茹苦,奔波劳碌的获得感、幸福感。
沐着初照的春光,去自己赖以栖息的城市逛一逛,你会发现新建的公园绿树婆娑、繁花似锦,盛装迎客,这是年味;多年阻塞的断头路终于打通,变成通衢大道,这是年味;城中村被改造成亮丽恢弘的城市综合体,这是年味……年味展示着一年里城市家园建设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带着闲适的心情,驱车去乡下转一圈,你会领略到,无限春光在农村。生态田园花团锦簇,池塘游鱼历历,这是年味;民宅修旧如旧,古朴纯然,这是年味;文化礼堂、村头广场文体活动一个接一个,人声喧闹,欢乐无际,这是年味……年味折射着一年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新村新景新气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味还体现在人们精神面貌的跃升上。一年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脚步紧锣密鼓,倡导“做文明有礼台州人”主题教育深入人心,由此产生的变化同样看得见,可以感受得到。如今,车辆礼让斑马线、行人有序过马路蔚然成风;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少了;公交车上文明乘行的多了……
平安、欢乐、祥和,节日氛围隽永,而不断变迁、富有新鲜感的年味,凸显社会文明进步。
绿色年货成新宠
图为顾客在选购农产品。 本报记者解文雅摄
“别小看这把菜,里面可浓缩着国际先进的欧洲现代高端农业技术精华。”大年三十,绿沃川农产品销售点,家住黄岩城区的陈诚随手拿起3包蔬菜放进了购物篮。“这些菜没有打过农药,干净新鲜,大小匀称,选哪一包都一样。”陈诚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是绿沃川蔬菜的常客,当天妻子在家准备年夜饭,他出门补充食材。
年根儿底下,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各色年货,记者发现,健康有机蔬菜成为了年货里的新宠。“来买的年轻人很多,节前的销量比平时要翻两三番。”绿沃川农产品销售人员林春明说,尽管绿沃川的蔬菜比普通蔬菜的卖价要高出30%左右,但仍然十分畅销。
三四棵叶菜被打包在一起,装在透明的塑料袋里,生菜、青菜、芹菜等八九个品种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成了一抹亮眼的风景。“这菜新鲜又安全,买得放心,吃得更放心。”顾客张洁说。
绿沃川农场是黄岩一家高新科技型农场,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蔬菜类薄膜智能联动温室,采用欧洲先进的自动化无土栽培技术,能够实现蔬菜在培育、生长直至成熟的过程中100%无农药、无污染。得益于此,其产品成为了去年G20杭州峰会期间的指定食材。
“我们已经在世纪联华台州总仓库备足了2000多包蔬菜,用来供应黄岩、椒江、路桥等销售点,另外也向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提前发货,确保节日期间顾客的需求。”绿沃川农场营销总监庞洪宾说。
“看到下面的根了吗?如果吃不完,可以把根放在水里,它还能存活一个星期左右。”林春明一边拿起蔬菜,一边向顾客详细介绍蔬菜的存放方式。与吹着冷气保鲜的普通蔬菜不同,绿沃川的蔬菜带根销售,生命力强大,放在水里可存活一周左右,实现了蔬菜冷藏“保鲜”到常温“存活”的突破。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对食材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正在选购的顾客陈丽丽说,“这菜放家里能‘养’一个星期,太方便了。”
除夕,这一年的年味儿
大年三十,相比前两天,气温回升不少,家住温岭市新河镇屿罗村的丁彩霞起了个大早。按照往年的经验,每个菜场都很像集市,几乎人挤人,丁彩霞想着早去早回。除夕这一天,除了要准备一桌年夜饭外,丁彩霞还要跟丈夫一起包粽子,家里四个人都喜欢吃粽子,包粽子已经成了这天家里的必备项目。
当天菜场的人也不少,这一天,肉和蔬菜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不过村民似乎已经接受了这样的“惯例”,毕竟过年了。传统的温岭美食嵌糕,已经由往常的一筒2元变成了3元,但这并没有影响店里的生意。这家开在长屿菜场附近的嵌糕店远近闻名,在外读书、工作的当地人,一回到家,就会找这家店买嵌糕。
准备好了年夜饭的菜,午后,丁彩霞把丈夫前几天浸在水里的粽叶拿出来,叫上两个女儿,准备包粽子。丁彩霞和丈夫包粽子的手法很娴熟,一个人一分钟能包两三个。人多包得快,没过多久,已经包好了三四十个粽子。丁彩霞把它们放到锅里煮,几分钟后,粽子蒸出来的香味瞬间蔓延在整个厨房。“太香了!”小女儿小罗欢呼。
在煮粽子的间隙,丁彩霞也没闲着,她开始洗菜烧菜,准备晚上的年夜饭,大女儿帮忙打下手;而她的丈夫老罗则在准备贴春联。按照当地的习俗,春联是要留到大年三十贴的。撕下旧春联,除灰,打浆糊,贴上新对联,老罗叫来小女儿帮忙比对,看看两边有没有对工整。
下午5时左右,年夜饭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在享用年夜饭之前,还要拜祭祖先,这是村里的传统。而此时,四周的鞭炮声已经此起彼伏,人们在爆竹声声除旧岁中,迎来新的一年。
年夜饭,和家人一起吃
过年最为期盼和重要的莫过于那顿阖家团圆的年夜饭,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各地的年夜饭都不相同,有饺子、长面等,而且各有讲究。这些年,酒店年夜饭的形式也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年夜饭有坚守,也有变迁。
大年三十下午2点多,椒江屋基里社区的大妈沈纯洁就招呼家里人包起了饺子,今年她的女儿女婿带着外孙也在家过年,还叫上了亲家。“年夜饭在家吃才有味道,不管烧多少菜,这是传统。”
沈纯洁是家里的“大厨”,每年的年夜饭都早早开始准备,前两天就到菜场挑选各种食材,鱼和肉都要最新鲜的,蔬菜要刚摘的。“大年三十是买不到好菜的,菜贩会提前回家过年。”
为了过好年,腊月廿五“入年界”,她就包好了粽子;更早的时日,她还晾好了香肠。
“忙一点,累一点,才有过年的感觉。”沈纯洁说,大家聚一聚,吃顿饭,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就出来了。
“春节本来就意味着团圆,回家是团聚的最好方式,所以我们一直都坚持在家吃年夜饭。”沈纯洁告诉记者,除了压岁钱、穿新衣,这不仅是情感上的团聚,更是年味。
下午5点半左右,蒋楠一家在椒江东升街一排档聚到一起,他们提前预订了年夜饭。“就算是排档,两桌也要4000多元,酒店压根就已经订不到了。”
“在家吃饭不仅要做足餐前的准备工作,而且烧菜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蒋楠说,以前在家里吃年夜饭一般都是家里长辈在操持,不仅要忙里忙外,最后还要洗碗、打扫餐厅,挺麻烦。他们家已经连续几年都在外订餐了。
“年夜饭在饭店吃也不错,省心省时省力,一家人也能轻松愉快地在一起过年,同样很有气氛。”蒋楠笑着说,一家人聚在一起,在哪里吃其实都一样。